房價暴漲,富人可以用腳投票。賣掉多餘的房子移民國外,因禍得福,借機當個華僑,也算是投機套利。不諳投機、無力投資的窮人隻有消費,兜裏的鈔票貶值,就隻能用手投票。怎麼投?要麼你多幹一份工,自己給自己加薪;要麼就是甩手不幹了,罷工、怠工,要求老板給自己加薪。無論怎麼加薪,都是你奢望收入能夠大於支出,不至於入不敷出。總之,用腳投票也罷,用手投票也罷,最終都是經濟人拿貨幣當了選票。貨幣能夠成為選票,意味著經濟人擁有最終主權。也就是說,雖然不得不跟著市價走,但你仍有最終選擇權。
作為消費者,你看到消費市價高漲,生活成本大增,市麵由旺轉淡;而作為投資者,我看到的則是原材料市價與廠租、店租、房租齊漲,經營成本大增,白領、藍領開始逃離大城市。作為消費者,你看到“餐桌保衛戰”,被戲稱為“蹭飯族”的白領、藍領紛紛湧入學校餐廳用餐;作為投資者,我看到的則是忍氣吞聲也要保住飯碗的“保碗族”、駱駝穿針眼的“考碗族”,是職場上求穩、消費上從緊的房奴、車奴們。
作為消費者,你看到市場上外貿尾貨、退單貨大量上市,店家讓利的清盤價、跳樓價比比皆是;作為投資者,我看到的則是進入2011年以來,近1/3加工企業陷入接單與漲工資的兩難--不能大幅提高工資嗎?不能。大幅加薪會推高成本,原本不多的訂單會更少。不能加薪,就有幾百萬農民工留鄉不出,或辭工返鄉。作為投資者,我看到廠家關停並轉的陣痛,看到店家轉手清盤退租的洗牌。
滯脹蒞臨,雖然陌生,但經濟人也能應對。人是市場主體,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不會借口“不可抗拒的外力”、“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隻能順從客觀規律”而放棄選擇。哪怕是迫於生計、迫於要支付的日常賬單,你也要搜尋商機,繼續賺錢。何況消費在延續,投資在延續,滯脹給市場帶來了新的商機。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是指認知可以改變市場預期,而市場預期又可以反過來改變市場行情。因此,迎戰滯脹的努力,也能增益減害,減緩滯脹對於經濟人的衝擊。通脹階段,白領與藍領等工薪階層一同受貨幣貶值之害,但受害最多的,還是依靠退休金的固定收入者。漲價風潮中,生產者與經營者,也即廠家、商家受益。放貸者吃虧,但貸款者占便宜。因為幣值下跌,導致貸出的多,還款少了。
通脹轉入滯脹,有損有益開始變化,開始了損益各方的換位對調。市場冷落後,廠家、商家因滯銷而受損,贏利下降。銀行利率節節攀升,放貸人收益增加,貸款者負擔加重。房產泡沫破裂,重倉持有房產者,拋售也變不了現,房產縮水為負資產。屆時,市場奉行現金為王,不再輕易投資資產。如果通縮如約而至,物價全麵下跌,幣值上升,消費者受益,固定收入的退休者更能受益。
無論市場是高漲還是低迷,儲蓄總比債券安全,債券又比股票安全。國內一般認為,基金要比股票安全。而國外一般卻把基金的安全性排在了股票之後。但無論是基金還是股票,一般而言,又比自己直接投資創業要安全一些。但自己投資創業,一般也要比放高利貸安全。放高利貸,一般來說,又比借錢給親朋好友要安全一些。
但也不盡然。這些排序,會依據你的見識與能力有所不同。比如,市場低迷時,乘低吸納股票的機會會多於市場高漲時。但同時,買進股票的風險與潛在的未來收益一同升高了,你怎麼辦?是安全第一,還是冒險一搏?債券與股票,雖然都是證券,但其中的區別還是很明顯。
債券是債務憑證,證明你借給它錢後握有債權;而股票隻是所有權憑證,不但不能保證收益,還要與發行人共負盈虧。債券都要保證其約定的收益,本金加利息也都有事先的紙麵約定。
股票則不同。絕大多數公司根本不分紅或很少分紅,股票持有人全靠股市交易或公司增資擴股賺錢。但許多增資擴股,形同於拆來新磚補舊牆。有些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高得嚇人,玩的是驚險的龐氏融資遊戲。一旦發覺這類公司的馬腳,你必須擇機拋掉其股票,以避免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