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徹心扉的事件之後,讓讀者看到一個孩子在逆境中的成

長,他也曾狹隘、冒失,但終究奮進、悲憫而正直,這與外

婆的形象同樣充滿光輝。這種結構安排,使“阿廖沙”成為

出身貧苦的有識之士的代表,使《童年》成為反映他們性格

形成和意識成長的代言書。

在語言方麵,《童年》雖然描寫的是殘酷的現實,但充

滿童趣。它以孩子的視角,觀察、思考和體悟,通過細小情

節來展現兒童在貧苦中的自娛自樂,以及看似幼稚卻真切的

悲憤。可以說,《童年》是一部青少年的“生活教科書”,

它教會孩子如何在苦難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

果敢、堅強、善良的性格。

作為享譽世界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之一,《童

年》很早就被引進中國。在學界,人們將高爾基和魯迅類

比,他們的文章都是那樣針砭時弊,具有強大的反思力量。

《童年》中的很多人物,就像魯迅筆下《狂人日記》中所寫

的,被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吃”掉了。例如小茨岡伊凡、

格裏高利、死在兩個舅舅手中的舅媽。通過《童年》,我們

可以了解北方鄰國在沙皇統治下的黑暗,了解全世界無產階

級的共同苦難。“春華秋實經典書係”叢書收錄《童年》的

用意,正是希望它能成為我國青少年了解沙俄、了解國外無

產階級困苦的一扇窗。

本書的譯者具有多年外國文學翻譯以及兒童文學創作的

經驗,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使用青少年能夠理解字詞,並對

一些複雜情緒的表達、複雜事件的描寫進行適當改寫,使整

個作品更貼近孩子的心靈。此外,本書對特殊地域、宗教、

民族風俗等進行了注釋,以幫助小讀者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米哈伊爾·卡希林:阿列克謝的大舅,脾氣暴躁、為人凶狠,

曾襲擊外公的新家。文中別稱米沙、米什卡。

雅科夫·卡希林:阿列克謝的小舅,性子急、脾氣大,跟他

哥哥一樣想分家。擅長彈琴,常在聚會時演奏。文中別稱雅沙、雅

什卡。

薩沙:阿列克謝的兩個表兄,即舅舅們的孩子,他們都叫薩

沙。母親最後生的小弟弟也叫薩沙。文中別稱薩什卡。

格裏戈裏·伊凡諾維奇:染坊工人,曾是外公的合夥人。他身

材高大,眼睛不好,後來徹底失明,在外公分家後流落街頭。

伊凡:染坊工人,茨岡人,從小被外婆收養,人很聰明卻慣於

偷竊,最後因替雅科夫舅舅背十字架而累死。文中別稱凡紐什卡、

瓦尼加、小茨岡、瓦尼卡。

葉夫根尼·馬克西莫夫:阿列克謝的繼父,是個測繪員,比小

主人公的母親年紀小很多,後來賭博成性,揮霍一空,還拋棄了阿

列克謝的母親。文中別稱葉夫根尼·瓦西裏耶維奇、葉尼·瓦西裏

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