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蘇聯模式的成因分析(1)(1 / 3)

在列寧逝世後的數年內,蘇聯仍繼續實行新經濟政策,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隨著形勢的轉變,新經濟政策開始越來越不能滿足國家迅速工業化的要求,而且還滋生出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糧食收購危機和富農、城市資產階級的破壞活動等等。於是,國內外問題互相交織,對蘇維埃政權的生存構成了嚴峻的威脅。在此形勢下,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領導人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強行征糧和強迫富農遷移等,力圖使國家擺脫困境,以達到鞏固政權和啟動工業化的目的。這些措施的執行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使迫在眉睫的社會危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同時也引發了國家經濟、政治路線的轉變。由此,蘇聯開始朝著放棄新經濟政策和創建蘇聯模式的方向發展。

一、蘇聯模式的形成和實行

1928~1929年連續兩次進行的強行征糧,是蘇聯“拋棄”新經濟政策的第一步,雖然此時蘇聯仍未作出停止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決定。1929年12月,在徹底擊敗布哈林派之後,斯大林才正式宣布停止實行新經濟政策。他說:“當它(指新經濟政策——筆者注)不再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頁。]這是對農業集體化和快速工業化路線的全麵認定,是創建蘇聯模式的政治宣言。隨著全盤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迅速推進,與之相配套的一係列措施、政策、法規的相繼出台,蘇聯模式開始形成。

下述將對蘇聯模式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過程作概要闡述:

第一,蘇聯模式是在1929年前後逐步形成的,它是以新經濟政策的對立形式出現的。

1924年,斯大林開始執政,此時蘇聯仍繼續實行新經濟政策。1927年,農民在生活上獲得了一定改善,已經購置了一些必要的農用生產工具後,開始拒絕低價售糧。1928年初,國家開始麵臨缺糧危機,城市工人糧食供應嚴重不足,國家沒有糧食可供出口。因此,以糧食換取外彙,然後又從國外購買工業設備和技術的工業化戰略無法實施。在經過政治局成員的一致同意後,[在192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上,大會否決了采用暴力剝奪解決糧食問題的辦法。但是,在緊接著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不單是斯大林,而且是所有的政治局委員都同意實施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刑法第107條,該條規定:對從事糧食投機倒把和囤積居奇的分子予以嚴懲,本人交法庭判罪,糧食由國家沒收。就是說,包括布哈林在內的聯共(布)所有政治局委員都同意采用暴力辦法征糧。參閱陳之驊主編:《蘇聯史綱(1917~1937)》,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3~465頁。]斯大林關於執行“非常措施”在農村強行征糧的建議被全黨接受,並迅速被付諸實踐。征糧隊在全國各地強行向富農征集餘糧,中農經常也被不適當地加以掠奪。1929年初,由於仍未能購得足夠的糧食,國家又再次執行“非常措施”。強行征糧的辦法,突破了新經濟政策提倡的向農民購買糧食的準則。但是,強行征糧本身隻不過是一種臨時措施,它仍構不成一種與新經濟政策不同的社會體製。從1929年4月、5月起,隨著集體化運動的大規模開展和第一個國民經濟計劃的通過和實行,蘇聯開始真正邁出了超越新經濟政策,創建蘇聯模式的步伐。1929年4月,聯共(布)中央批判布哈林派的鬥爭告一段落後,集體化運動在全國掀起。按照斯大林自己的說法,“從1929年夏季起,我們進入了全盤集體化階段”。[《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57頁。]新經濟政策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被集體農莊所代替。1929年5月,具有指令性的《蘇聯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建設計劃》被第五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批準通過並全麵加以實施,指令性計劃經濟體製在蘇聯現出雛形。

1929年12月5日,聯共(布)中央通過了《關於改組工業管理的決議》,決定改組企業之上的托拉斯,撤銷辛迪加和管理總局,成立實行經濟核算的各個聯合公司,統一管理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實行“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聯合公司—企業”三級管理製,這樣,人民委員部通過聯合公司,就可以對企業進行更加嚴格的管理。30年代初,蘇聯政府又進行了信貸、稅製、工資改革,國家對工商業活動進行了嚴格管理,工商業計劃經濟體製的基本輪廓初步形成。1932年,蘇聯通過了第一個《農業勞動組合章程》,把自1928年至1929年即已形成的集體農莊製度牢牢地確定下來,建立了嚴格的農產品義務交售製,從而保證了國家對糧食生產和分配各個環節的嚴格管理。這樣,蘇聯農業人民委員部就集中了全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權。在工商業和農業都實行了計劃管理之後,私人工商業皆被取締,市場商品流通被排斥。蘇聯對全國的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絕大部分的經濟活動都進行了嚴格的部門管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