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由斯大林本人提出分期綱要、並親自撰寫部分章節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一書出版。該書的出版是當時蘇聯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它既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統一了全黨的認識,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又全麵地闡明了當時蘇聯的意識形態準則,確立了聯共(布)一元化的社會生活指導思想模式。該書其實就是當時業已形成的經濟、政治體製在理論上的反映。它用理論的形式把蘇聯模式的一係列基本特征界定了下來,為其實行和發展提供了準則。由此,蘇聯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開始走向成熟,它不僅有著有力的權力約束機製,而且還有了評判是非的理論標準。
至此,蘇聯模式全麵形成。指令性計劃經濟體製在經過兩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的成功實行後已經基本成熟,工農業和商業的計劃經濟體製已經形成為一套彼此緊密銜接的有機體,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製已經基本定型。權力高度集中政治體製的日臻成熟和一元化意識形態模式的全麵確立,使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製有了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屏障。經濟、政治和文化體製的運行及其之間的互動,催熟了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
第三,在二戰後的漫長時間內蘇聯仍然繼續實行蘇聯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耗盡了蘇聯兩個半五年計劃的物質成就,戰爭給蘇聯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同時又反過來加強了蘇聯的國家機器,使蘇聯模式不但未弱化,反而還得到了強化。戰後,蘇聯模式不僅在蘇聯繼續實行,而且還被“移植”到新成立的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在20世紀曆史上,蘇聯模式在蘇聯的締造和實行及其在眾多社會主義國家的“移植”,譜寫了人類曆史上一曲激昂而悲壯的無產階級工農群眾解放運動的協奏曲。
二戰剛結束,共同的強大敵人消失後,美、英、蘇不再具有結盟的現實要求。1946年3月5日,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陪同下,丘吉爾在美國密蘇裏州富爾敦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聲稱“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鐵幕”後麵的國家和人民受到蘇聯“日益增強的高壓控製”。他認為蘇聯所希望的是“權力和主義的無限擴張”。[轉引自施萊辛格編:《世界強權的動力,美國外交政策曆史文獻(1945~1973)》第2卷。
8天後,斯大林針鋒相對地指出,丘吉爾的“這個演說是危險的行動,其目的是要在盟國中間散播糾紛的種子,使它們難以合作”。他說,丘吉爾是在進行反蘇戰爭宣傳,推行反蘇戰爭方針。[《斯大林文選(1934~1952)》下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62~463頁。
盡管斯大林還是竭力要維持蘇聯與盟國之間的和平共處關係,但冷戰的序幕卻不可避免地拉開了。麵對美英咄咄逼人的冷戰攻勢,[1946年底,斯大林在接見羅斯福之子時表示,美蘇兩國的和平共處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他說:“在戰時最緊張的時候,政體不同並沒有阻礙我們兩國聯合起來並戰勝我們的敵人。在和平時期,維持這種關係就更加可能了。”參閱《斯大林文選(1934~1952)》下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