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6歲

3月30日在黑龍江省工作的老部下劉先來看望。

5月6日寫信給黨中央:“感謝黨中央委托薄一波同誌向我傳達中央關於人事安排的若幹決定。我年老病重,實難擔任人大常委的重任,退出人大是我衷心意願。”

5月19日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劉亨雲來看望。

6月24日接見了浙江省遂昌縣參加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的代表藍光諒同誌。

7月6日記敘浙南鬥爭的回憶錄——《回憶浙南三年遊擊戰爭》,在解放軍“黨史資料征集情況”增刊1號上發表。

7月為蘇中反“清鄉”鬥爭40周年題詞:“人民鬥爭的勝利”。

8月為《白衣戰士憶陳總》一書寫了序言。序言說:老一代的衛生工作者以親身的經曆和深切的感受,來讚頌陳毅同誌對衛生工作的關懷和支持,從衛生工作這一側麵,反映了陳毅同誌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光輝業績。

9月6日去香山參觀了新建的香山飯店,並上山看了風景。

9月23日接見了專程從老家來看望他的湖南省會同縣縣委派來的四位同誌。同時接見的還有江蘇省溧陽水西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的三位工作人員。

9月29日與葉飛、鍾期光、王必成同誌一起撰寫的紀念陶勇同誌的文章——《戰將陶勇》,在《人民日報》發表。

1984年77歲

1月18日病情加劇。

1月25日在中顧委舉行的春節茶話會上作了書麵發言。發言說:“偉大的轉折,常使一些意誌薄弱的人發生眩暈甚至動搖。現在有的共產黨員,其中有的還是擔負領導責任的共產黨員,為十年動亂的嚴重挫折所嚇倒,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產生了懷疑,似乎運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方法已經不再能夠解釋我們的社會,不再能夠指導我們的鬥爭了。這是很值得深思的。也有一些共產黨員,正當全國人民歡欣鼓舞,奮勇前進的時候,他們誇大了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暫時存在的某些陰暗麵,對黨的頑強的戰鬥力產生了懷疑。這也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共產主義事業是需要由好幾代人前赴後繼、長期奮鬥的偉大革命運動,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困難,沒有曲折,是不能想象的。共產黨人的氣概,從來都是知難而進的”。“我們這些老同誌,常被人稱為‘有影響的人士’。我以為影響,主要是黨的光輝、戰鬥的業績、革命的傳統,作用於我們身上所產生的影響。讓我們珍惜這種影響,在有生之年,為黨為人民發出最後的光和熱吧!”

1月下旬至2月初自從粟裕病情加劇以來,從中央領導同誌到各有關部門都十分關心他的病情,在京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習仲勳、喬石同誌代表胡耀邦、趙紫陽和中央書記處的同誌,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同誌以及中央軍委、國務院、人大常委的領導同誌都前往醫院看望和慰問,葉劍英、聶榮臻派人到醫院看望,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楊尚昆、王震從外地打電話問候,中顧委秘書長榮高棠、總參副總長張震、總政治部副主任朱雲謙,以及中央軍委辦公廳、軍事科學院的領導同誌幾乎天天守候在醫院。他的許多老戰友、老部下和身邊工作人員也紛紛前往醫院探望。

2月5日16時33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逝世。

逝世後楚青同誌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轉述了粟裕同誌的生前意願:“我在革命戰爭年代,在黨的領導下,身經數百戰,在和我共同參加戰役、戰鬥的同誌中,犧牲了的烈士有十數萬,而我還活著,見到了革命的勝利。在我身後,不要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要舉行追悼會,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轉戰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幾省、市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裏的戰友們在一起。”

2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軍委發表訃告,沉痛宣告:

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軍隊優秀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粟裕同誌逝世。決定尊重粟裕生前意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葬禮。訃告指出:“粟裕同誌對黨對革命無限忠誠。他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顧全大局,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他具有堅強的黨性,堅持黨的原則,嚴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他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粟裕同誌擔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期間,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下,嘔心瀝血,任勞任怨,為保衛和鞏固我國國防,為把我軍建成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作出了重大貢獻”。“粟裕同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做到了鞠躬盡瘁”。

4月1日至6月2日粟裕同誌夫人楚青、秘書朱楹率粟裕兒、孫輩親屬及部分身邊工作人員等,遵照粟裕同誌生前意願,赴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粟裕同誌曾經戰鬥過的土地上,撒下了他的骨灰,實現了粟裕同誌與長眠在戰場的戰友永遠在一起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