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符號的追尋與弘揚(總序)(1 / 1)

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總會向世界、向國際社會展示自身的形象。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都是形象的符號。而其中,文化是根基,是靈魂,是軟實力,是持續發展之本。作為中國形象特色的,作為中國文化表征的,重要的中國符號是民俗文化與傳統美德。

民俗文化是產生並且傳承於民間的、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具有集體性、地域性、變異性、傳承性、規範性等基本特征。民俗文化貫穿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貫穿於每一個人從生前到身後的全過程,包括物質生產民俗、物質生活民俗、人生禮儀、民間信仰、歲時節日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民間文學藝術等等。這種最日常生活化的圖景,體現出綿延不絕的世代傳承,唱響起生命熱力的動人弦歌。

傳統美德是在中華民族多源一體的發展格局中形成的,具有綜彙百家的優點、兼集八方智慧的特色。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現在天人合一、剛健有為、貴和尚中、崇尚氣節、道德至上。我們常常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來形容傳統美德,其實,古人用仁、義、禮、智、信就概括了“五常”,用忠、孝、節、勇、和就說清了“五德”。這些價值體係中的核心因素,如此簡潔,又如此明了。

很顯然,民俗文化是形而下的,是樸實和堅實的,但是,卻在講究禮儀、尊老愛幼、謙遜好學、公平交易、助人為樂的係列良風淳俗中,展現出平等正義、友愛重信、勤儉誠實、明智無私的精神風範。傳統美德是形而上的,是哲學和倫理的,但是,這些並非僅僅是高堂講座的說教,也並非僅僅是勸導世人的枯燥文詞,而是需要用生活、用生命來詮釋的行動。完全可以說,兩者貌似形異,實則神通。

正因此,我們把民俗文化與傳統美德作為民族軀體的兩翼,作為支撐家國精神的雙肢。也正因此,我們把中國民俗文化與傳統美德兩方麵的內容融入同一套圖說叢書。

這套叢書是通俗的、普及的,是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朋友們奉獻的,也是為“農家書屋”所編撰的。中國有悠久的農業文明,農村、農業、農民永遠是我們祖國的重要基石。

這套叢書是江西省民俗與文化遺產學會和江西美術出版社共同策劃的,采取“名家寫普及讀物”的做法。一批民俗學家和古代文化專家寫作書稿,也有不少年輕的學術新銳積極參與,使叢書有了學術價值和質量保證。

這套叢書是麵向當代的,更是麵向未來的。全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圖文並茂的表現、深入淺出的思考,用民俗文化與傳統美德既照亮著今天,又昭示著後來。

為了使這套叢書高質量和高效率地出版,江西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陳政先生貢獻良多,責任編輯徐玫女士殫精竭慮,寫作與繪畫的諸位協調配合,我們對此頗為感動。正是由於各方麵的努力,叢書才以如此精美的麵貌呈現在讀者麵前。

一套叢書的出版,並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為了出版而出版,而是有更高的追求、更激越的情感。對於這套叢書來說,為了中國符號的追尋與弘揚,正是我們的初衷和動力所在。

餘悅

2011年9月8日

於洪都曠達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