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俗文化體係中,與社會關係最為密切的,與生產生活最有關聯的,與每一個人也休戚與共的,就包括我們常常所說的歲時節俗。
歲時節日,是與天時、物候周期性轉換相適應的,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民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而這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歲時,指一年的時序,是以天象變化為主、先民掌握農事季節規律而劃分的時日,是前人認識和歸納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一是節日,是各民族在曆史過程生產與生活中結合歲時民俗用智慧和藝術所創造的,並且不同的節日都以年度為周期,具有循環往複、周而複始的民俗活動。而把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的新詞“歲時節日”,則是與新興節日相區別的,表明傳統節日與歲時緊密結合的特性。至於新興節日,大多與紀念性(如五四、七一、八一、國慶)有關,或是帶有國際性(如三八、五一、六一)。
站在21世紀的今天,站在全球化的時代,站在當代社會的視角,對於歲時節日,我們應該有曆史觀、科學觀和現代觀。
所謂“曆史觀”,是要以曆史的態度來看待歲時節日。具體而言,有三個層麵:一是歲時節日是一種曆史的產物。歲時的選擇與確定,是以天文、曆法知識為基礎的。作為世界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根據現代農業考古發現,早在1萬年前我國就有水稻生產,這標誌著原始農業的出現。而準確掌握農事季節的需要,又催生了“觀象授時”,也就是對日月星辰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和動植物隨季節而發生的變化來觀察農時、指導生產。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有了較為完備的曆法。而起源於古老祭祀活動的節日,又與遠古曆法、農曆朔望有密切關係。二是歲時節日隨著曆史的演進而不斷演進。僅就古代曆法而言,據初步統計,我國曆代編定的曆法有100餘種,其中有60餘種被正式利用。曆代改革曆法的活動頻繁,測量、檢驗工作接連不斷,創新、改良之舉代有所聞,這使曆法日趨成熟和精密。節日的發展,更是形成了先秦的孕育期、秦漢的形成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融合期、宋代至清朝的豐滿期、民國至現代以來的轉型期。三是以曆史的眼光看待歲時節日。歲時節日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是來自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具有深廣的群眾基礎,並世代相傳。
所謂“科學觀”,是以科學的理性和科學的觀點來看待歲時節日。例如: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稱“七曜”;以黃道、赤道附近的由恒星組成的二十八星區合為“二十八宿”,並以此作為坐標觀測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以日出日落為一天,以月圓月缺為一月,以日遠日近、寒來暑往、穀物播種到成熟為一年,這些都是經過科學證明並且為人類持續使用的。而節日的構成,有生產性的、宗教性的,也有紀念性的、娛樂性的,無不體現出人們對生產和生活的認識,也帶有科學的道理,符合社會的需要。
所謂“現代觀”,是指歲時節日在現代的命運以及傳統歲時節日與現代社會的契合。歲時節日雖然是從遠古時代逐漸演進、完善的,但是,經過數千年的曆史檢驗和社會實踐,在不斷的揚棄、豐富、提升的過程中,已經得到現代社會的公認,並且為現代社會所歡迎和采用。雖然當代已經有了更為科學的曆法,但是,由於中國的社會傳統與人文環境的沉澱,歲時依然出現在日曆中,活躍在生活裏。特別是事關人的生辰、前途的推算,凶吉的預測,宅院的禍福等涉及民俗心理、民間禁忌等問題時,更是離不開歲時節氣的運用。而對於傳統節日,更多地進入國家法定假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都有規定的休息慶賀時間。並且,這些假日和其他一些假日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還成為世界性的瑰寶,可見傳統節日的無限風采和無窮魅力。
古人說過:“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而歲時節日,正是這“四合”,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凝聚力所在,也是永久的天地之氣所在。作為每一個人來說,明了歲時節日的根脈,就接上了“天氣”和“地氣”,就擁有健康之根、快樂之本、幸福之源。
歲時節日確立,是萬物化育的;歲時節日知識,是自然養成的。但是,現代人正遠離曆史,在時光的隧道裏逐漸淡化往昔的記憶。我們之所以重拾“歲時節日”的話題,就是為了給當代人尋找遠去的記憶,讓更多人懂得我們民族之根和心靈之源。
讓我們走進“歲時節日”的盛典!
讓我們追尋“歲時節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