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主婦們聽見第一聲雞鳴便起來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邊,先將手裏的藏香插於泉邊上方,並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婦便燒火、熬茶,到田間將率先準備好的雜草垃圾點燃。茶開後,到房前陽台煨桑。在備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時,主婦要給每個家庭成員備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姐妹,茶碗裏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餅幹等食料。主婦燒茶時,要一男性隨之起床,給馬備鞍。喝茶後與全村男子騎馬到神山祈禱和煨桑,這是一支龐大的煨桑隊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給馬備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華麗的節日盛裝。從神山回來時,騎手們要到寬廣的草地進行騎馬比賽,賽馬場上,對取得第一、二名的騎手,由寨裏德高望重的老人給騎手和駿馬戴上哈達和彩帶。繼而,寨裏的年輕人表演耍獅子、跳花燈、耍春牛、跳鍋莊,之後,聽著名老藝人說唱民間故事。
從初二起,人們才開始相互走訪、拜年、請客。新年裏,人們相逢的第一句話是“羅桑爾讓”(新年好)、“紮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裏耍獅子、春牛,跳花燈的表演隊也是從初二開始,走訪各村寨部落,輪回表演。從初二開始,親戚好友相互登門拜年,持續—天。手捧吉祥鬥祝福的人先是在門外高聲祝福,裏麵的人聽到,趕緊捧著切瑪出來,互相問候。拜年時,男主人雙手捧著切瑪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瑪裏的一點糌粑、青稞向天空拋撒,然後在嘴裏嚐一點,祝賀道:“紮西德勒。”接著,女主人提著披掛哈達的銅壺,頻頻向客人敬酒。
藏曆初三敬奉屋脊神,這天,人們都登上各家的屋頂,把嶄新的經幡插在屋頂上,然後煨燃柏枝,向空中拋撒糌粑,飄動的經幡和嫋嫋上升的桑煙寄托著人們的祈願向空中傳去……
從初四起,舉行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傳昭大法會。這一法會是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109年在拉薩發起的一次祈願大法會延續而來的。法會期間,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萬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釋迦牟尼的佛像祈禱,並舉行格西學位的考試。除政府給僧眾發放布施外,西藏及其他地方的藏傳佛教信眾也到此添燈供佛放布施,法會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請彌勒佛後結束。
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民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耕牛的額頭上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軛上披掛著綴滿貝殼和鬆石的彩緞,尾巴上係著五彩繽紛的綢帶,儼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樣。開耕之前,農民還要從家裏扛出一塊白色山石,那是上年從農田請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農田中央,稱為“阿媽色多”,意即“金石頭媽媽”,是莊稼的保護女神。農民在地裏煨起桑煙,插上祈福幡,趕著牛,圍繞白石耕出五條畦子。每一畦撒一種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麥、油菜籽、蠶豆等。開犁禮完畢,大家會聚一處,一邊喝酒,一邊唱歌,隨著酒碗的輪轉,歌聲彌漫在整個初春的河穀,直到太陽西沉,盡興而歸。
按傳統習慣,歡度藏曆新年一般要1天。在新年期間,西藏各地還舉行各種文體娛樂活動,特別是技能競賽,如賽跑、賽馬、舉重、騎術表演等。
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羊肥馬壯的陽曆七八月)開始為期天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遊藝、體育項目。那達慕或以嘎查(村屯)、蘇木(區鄉)為單位,或以旗縣為單位舉行,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那達慕是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2006年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達慕有久遠的曆史,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月至8月間舉行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起初隻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從元朝起,舉行軍事體育項目,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節日期間,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麵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會場上,彩旗飄揚,人鬧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