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那達慕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此外,那達慕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等精彩表演。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項比賽——摔跤、賽馬和射箭。
摔跤: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駝皮製作,皮坎肩上有鑲包,亦稱“泡釘”,以銅或銀製作,便於對方抓緊。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和褲套上繡的精美、別致的圖案,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足蹬馬靴,腰纏一寬皮帶或綢腰帶,著名摔跤手的脖子上綴有各色彩條,這是摔跤手在比賽時獲獎的標誌。其特點:按蒙古族傳統習俗,摔跤運動員不受地區、體重的限製,采用淘汰製,一跤定勝負。參加比賽的摔跤手必須是2的某次乘方數,如8、16、2、6等。比賽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長者對參賽運動員進行編排和配對,蒙古長調“摔跤手歌”唱過遍之後,摔跤手揮舞雙臂、跳著鷹舞入場,向主席台行禮,順時針旋轉一圈,然後由裁判員發令,比賽雙方握手致意後比賽開始。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壓等1個基本技巧演變出100多個動作。可互捉對方肩膀,也可互相摟腰,還可以鑽入對方的腋下進攻,可抓摔跤衣、腰帶、褲帶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點是不許抱腿。其規則還有不準打臉,不準突然從後背把人拉倒,不準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發、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賽馬:蒙古高原盛產著名的蒙古馬,能跑善戰,耐力極強。賽馬為蒙古族男兒“三技”之一。參加者有時全是少年,有時不分年齡,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賽馬項目包括:快馬賽,主要比馬的速度,一般為直線賽跑,賽程一般為20公裏、0公裏、0公裏,先達終點者為勝;走馬賽,主要是比賽馬步伐的穩健與輕快;顛馬賽,是蒙古族特有的馬上競技表演項目。
射箭:射箭是蒙古族傳統的又一項目,也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射箭比賽分近射、騎射、遠射種,有2步、0步、100步之分。近射時,射手立地,待裁判發令後,放箭射向箭靶,優者為勝;騎射時,射手騎在馬上,在馬跑動中發箭,優者為勝。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凡參加者都自備馬匹和弓箭,弓箭的樣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長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賽的規則是輪9箭,即每人每輪隻許射支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名。如今那達慕大會由最初的軍事運動會,轉變為草原文化、經濟和信息的盛大交會。
除了上述歲時節日外,我國還有不少現代節日和新興節日。這些節日的特點有三:一是現代節日的形成與農業生產和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變化大多沒有關係;二是現代節日以曆史背景下形成的紀念日或社會公共活動日為主體,是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有以年為周期的循環往複,並且有節日的形態和特色的活動內容;三是一些所謂“新興節日”大多是為了促進經貿活動,打出“文化牌”、“人造節日牌”,但與傳統節日的本質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