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結語:歲時節日與時尚新風的融合(1 / 1)

翻閱數千年的史冊,回顧歲時節日的溫馨,我們有一種強烈的震撼和深切的感受:古人對天象觀測及其記錄,對天象周期性變化規律的認識,對四季天象、物候變化所形成的歲時,體現出一種高文明、高智慧。而五彩繽紛、難以盡述的傳統節日及其活動中,表現出人們對五穀豐登、人畜兩旺、歲歲平安的熱切期盼,體現出人類對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的不倦追求。而這些,正是人類得以延續、社會得以發展的永恒動力。

當然,我們也要坦誠地麵對:如今,年輕的朋友們對於歲時節日的了解更為稀少,對於農時的概念極為淡薄,對於農曆的看法越趨淺顯。隨著大量年輕人的進城務工,隨著人們越來越遠離耕種的土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隨著城裏人隻有鄉村旅遊的快樂而無下鄉務農的體驗,這種狀況也會進一步加劇。對於傳統節日,一方麵是每當傳統節日,特別是春節到來之際,總會有人認為“年味越來越淡”;另一方麵,有的“洋節”受到年輕人的追捧,甚至有的頗為紅火;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提出“保衛春節”,或者是將傳統的“七夕節”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這林林總總的現象,既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也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關注。

對於傳統的歲時節日,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在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永遠隻有起點而沒有終點。對於傳統歲時節日的探討,同樣隻有成果數量的增加,而沒有認識的窮盡。傳統歲時節日的曆史價值、文化內涵、現實作用,需要不斷挖掘新的文獻,進行新的考究,求得新的發現,作出新的解讀。隻有在不斷深入和拓寬的研究中,我們才能對自身的文化遺產,對於民族的文化根脈,有更加深刻和透徹的理解與感受。

對於傳統歲時節日,應該加速傳播的方式和層麵。曆來的歲時節日,除了教科書之外,往往是一種養成的教育,是一種在生活當中,在社會當中,在參與當中,不斷感受、感知的。由於傳統歲時節日所處人文環境的演變,這種養成教育更趨表麵、表層和表象,特別是其係統與深刻難以和往昔相比。因此,轉變思維方式,采用現代手段,把養成與教育結合起來是完全必要的。教育方法和載體,也要與時俱進。除了在教科書裏,在課堂裏,在家庭生活裏,還要進入報紙、雜誌、圖書等紙質媒介,進入廣播、電影、電視,特別是傳播快速、影響麵廣、可隨時點擊的網絡。而且,其內容要能夠入眼,更要入心、入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