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傳統歲時節日本身而言,應該能夠與時尚新風相融合。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在曆史的長河中,歲時節日也是不斷豐富發展的,不斷經曆著揚棄和演進。正是在這種自我的適應、調適,在自身的完善、完美中,才能夠保持既有的文化內涵與內核,又不斷增加新的文化因子與元素,才有生生不已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這也是所有文化形態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妙訣”。當然,這種融合應該是和平的、和諧的,也應該是不離棄原有的品格、品性與品位的。傳統歲時節日顯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不應是瀕臨滅絕的文化形態,而應該成為永遠充滿著青春活力、再生能量的活態文化。
傳統歲時節日的生存,依靠原有農耕文明的土壤;傳統歲時節日的發展,需要當代信息文明的新基因。隻要我們有新的思維,隻要我們有新的方略,經曆過歲月洗禮的傳統歲時節日,就依然會以更穩健的步伐走向久遠的未來!
寫下最後一個字,正是中秋月最明的時侯。在傳統節日的慶賀聲中,完成一本關於歲時節日的小書,是一種機緣,也是一種幸福。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已經曆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傳統節日。既有漢族的慶典,也有少數民族的歡慶;既有國內節日的深刻記憶,也有在外國過節的經曆。但是,不論是何時何地,我總是覺得,中國傳統的歲時節日,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肥田沃土。
這本小冊子的完成,我真誠感謝每一位奉獻過智慧和力量的朋友。感謝江西美術出版社陳政先生的大力支持,感謝徐玫女士的辛勤勞動。感謝學界的朋友們,你們關於歲時節日的研究成果被采用和吸收,使這本書更為圓滿。同時,還參考和采用了百度等網站的文章。隻是由於普及讀物的體例所限,未能一一注明出處。
這本小冊子的完成,我還要感謝參與工作的每一位年輕的朋友。畢業於北京大學的龔建華博士現在深圳市委黨校任教,寫作了本書的第一、二章;臨沂大學文學院講師連振娟寫作了第三章;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馮文開博士,現在內蒙古大學任教,同他的愛人周春蘭碩士一起寫作了第四、五、六章。他們曾是我的碩士研究生,現在都學有所成。正是他們的參與,使我隻是總體統籌,列出提綱,全書統稿,寫作引言與結語,減少了不少勞累。
唐代李白的詩、宋朝蘇東坡的詞,曆來被公認為寫月夜的“雙絕”。一是平常之月,一是中秋之思,同樣感動世人。這就是傳統的力量,是文化的魅力。由此而及其他,我們擁抱傳統,感受歲時節日,感知文化遺產,就是與天地為伍,與天然相契,就有天然的世界、天然的歲月、天然的哲學、天然的傳承,也就有堅固的精神家園、堅強的精神力量、堅韌的精神風骨!
餘悅
2011年中秋夜於曠達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