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在自勵態度上架起高目標——態度是高目標的“風向標”(3)(3 / 3)

豪氣幹雲成大事

古訓雲:“立大誌者成中,立中誌者成小,立小誌者無成。”蘇軾雲: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

其實一個人貴在有誌,貴在內心有一股氣。這種氣可以為一般意義上的豪氣,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有的,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無論你身處什麼境地,這股氣如果斷了就將注定你的沒落。中國百姓誇獎某人有事業心,有誌氣,常說:某某挺有心勁。其實在這心勁也是一種對事業的渴望,對成功的熱情。

孟子曰:“吾養吾浩然之氣。”也是告誡世人當有一種遠大誌向,具備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個人操守。隻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大寫的人,這樣的人才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磐石之上,具備了深厚的根基,正所謂:“千磨萬擊仍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樣的人生才有確定的方向,這樣的人生路線才有可以確定的坐標,而不再淪為飛絮浮萍般的命運。

縱觀曆史,所有成大事的人,所有對人類曆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無一不是懷有一種令人仰慕的豪情壯誌。楚漢爭霸的主角劉邦和項羽,一世英傑,相當年是何等豪壯。當年他們都曾看到秦始皇的儀仗行列,看到始皇威風八麵,劉邦感歎:大丈夫當如此!本已十分豪邁,沒想到項羽直接了當說:我應該取代他。更是豪情四射,不可抵擋!英雄者,慷慨激昂,任意指點,不可輕易壓製!項羽雖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但誰能否認其為一世英豪!其豪氣貫穿2000年曆史,仍可以感染我們這些庸常之輩。

楚漢之時,英雄輩出。幾乎每個英雄都是豪氣十足,可能韓信是個特例,因為他受胯下之辱的事情為大家所熟知,但據此以為此人沒有豪氣,則大錯特錯了。或者應該這樣說,韓信之所以能受此大辱,正是因為他胸懷天下,輕視俗事的豪情壯誌所致。

再看文人墨客,凡在曆史上留下一筆的無不胸懷大誌,胸擁大氣。

屈原自幼豪邁,文才飛揚;李白更是豪放不羈,杜甫雖略顯拘謹,但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雄心壯誌卻穿古越今直奔未來。

魯迅先生幼年也慷慨激昂,以天下為己任,留學日本寫下壯語:

“我以我血薦軒轅”,到晚年依然鬥誌不減。周恩來更是一代奇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豪邁之氣令人仰止。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如果一個人真的喪失了豪氣,眼睛盯住的無非是眼前一些蠅頭小利,考慮的無非是工資、房子,從事的無非是為享受而賺錢的活計。那麼其前程不是可以預料的嗎?老實說,這樣的一生和一個追求溫飽的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

宋人陳希夷在著名的《心相篇》有這樣的話:“何知建牙擁節?氣概淩霄。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何知明經教職,誌近行拘。”雖然他是以現實的事功來評價人,但其中的話也確實發人深省,我輩豈不是“明經教職”之人嗎?我們自己身上不是也有“誌近行拘”的特點嗎?

沉淪下列,碌碌無為難道不是終生的寫照嗎?

想當初,年少輕狂之日,尚有幾分豪情壯誌,也曾指點江山,也曾激揚文字。何以立刻就變得暮氣十足呢?想來十分悲哀。人生一去不返,短短時日,當不失激昂之氣,當永遠振作精神,不為俗事所累,不為小利所蔽。立雄心大誌,事千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