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神龍之變(1 / 2)

在中國曆史上,皇權之爭,曆來都是男人間硝煙彌漫的戰爭,女人不過是那戰爭之外的一種點綴。然而在唐朝,一個個看似柔弱的女人主動走上政治舞台,彈指間導演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也正因為有了她們,才成就了唐明皇李隆基的帝王夢,並創造了曆史上無法複製的大唐傳奇。

中國數千年的皇權製度,向來有天子之位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的不成文規定,鮮有例外。而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為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的第四子,按理說他上麵有幾個哥哥,皇位無論如何也傳不到他這裏。但因著兩個女人,這個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就這樣順理成章地發生了,其中一個是他的母親——千古女帝武則天,而另一個便是他的皇嫂韋後。

武則天,本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無奈父親早逝,與寡母備受族內兄弟欺淩。因容貌俏麗,美名遠播,長至14歲便被召入宮中,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才人。起初,武則天還是頗受李世民寵愛的,可是就在這時,當時的大預言家李淳風奉命為李家王朝卜卦,卦辭大概意思是說:三十年後,一個武氏女主要奪你老李家的江山,這個人現在就在宮裏,還是跟你較親近的人。太宗聽後大驚,問可不可以除之。李淳風忙搖頭說:不可,此人最後還會還位於李家後人,但如果殺了此人,便會觸犯天怒,屆時會出現一個更甚於此女主的人,到那時李家江山就真的斷送了。李淳風說得玄乎其玄,由不得太宗不信。太宗仔細一想,李淳風說的不正是武則天嘛!既然不能殺之,那朕就養在身邊,不給你權,看你怎麼掀起滔天巨浪。就這樣武則天被太宗冷落在一旁,在才人的位置上一待就是12年。

無怪乎唐太宗草木皆兵,這也是無奈之舉。唐太宗一生共有14個兒子,其中隻三皇子李恪文韜武略,頗有乃父之風,很得李世民賞識。本來李世民最中意的皇位繼承人便是李恪,無奈李恪之母係隋煬帝之女,其敏感的身份注定與皇位失之交臂。而長子李承乾、四皇子李泰、九皇子李治均係長孫皇後所出,嫡子的身份注定他們比別的皇子站在更高的起跑線上。奈何李承乾、李泰太沉不住氣,二人因爭位雙雙被廢,太子之位歪打正著落在了李治的頭上。這個九皇子李治,因為宅心仁厚深得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朝臣們的擁護。李世民是誰呀!他是善於納諫的明君,既然臣心所向,太子之位就這樣定下來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作為未來的君王,過分的“仁”便是懦弱無能的表現。李世民也考慮到這一點:好吧,既然你治國能力欠缺,父皇就給你鋪平道路,明裏給你找些治國安邦的良臣輔佐你,暗裏壓製住武則天,這可是雙保險呀!太宗不遺餘力地為兒子李治掃清一切障礙。如此看來,太宗還是有著先見之明的。

但是武則天豈是一個聽天由命的人,少時坎坷的命運教會她一個道理:想要什麼就要自己去爭取。而她也確實是這樣做的。早在最初被太宗冷落之時,她也曾試圖挽回,但一年、兩年……多年過去了,她清醒地認識到重獲聖寵無望,便開始替自己籌謀後路。她的第一步便是向太宗請旨做禦前侍女,太宗見其文采出眾,便欣然恩準了。難道說武則天有伺候人的癖好嗎?當然不是。武則天的最終目的是為自己尋找新的靠山。武則天的想法很純粹:既然皇帝那裏路行不通,那就從他的兒子那裏下手,子娶父妾,曆史上又不是沒有發生過!當然,這些都是在太宗不知情的情況下悄然進行。唐太宗晚年,因過食丹藥,身體每況愈下,體貼孝順的李治便經常出入太宗寢宮,近身照顧太宗飲食起居,並學習治國之術。“老天助我,這不就是我等待已久的機會嗎?”武則天抑製不住內心的狂喜。在一來二去的接觸中,工於心計的武則天成功地獲得了李治的好感。

一切都照著武則天預想的方向發展,李治越來越離不開這個長他四歲的女人,但太宗的突然離世還是打破了武則天的計劃。因為按照大唐律例,沒有子女的嬪妃們理應送入感業寺為尼。如果換作常人,餘生怕隻能伴著青燈黃卷,在一日複一日的晨鍾暮鼓中靜靜等死。但武則天不同,她相信以李治對她的感情,感業寺不過是她的暫居地。

果不其然,武則天進了尼姑庵,新帝唐高宗李治對她思念不已。650年為唐太宗周年忌,唐高宗以忌日行香之名來到感業寺,兩個闊別一載的年輕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唐高宗很想把武則天帶回宮,但苦於沒有合適的機會。巧的是這件事情被王皇後知道了,那時的她正為皇帝專寵蕭淑妃的事惱火,便“善解人意”地將武則天接進皇宮,希望借武則天之手打擊蕭淑妃,她正好坐收漁翁之利。然而讓王皇後沒有想到的是,她的此舉可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雖然打擊蕭貴妃的目的達到了,卻也給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655年10月23日,唐高宗下詔將王皇後和蕭淑妃貶為庶人。隨後,心狠手辣的武則天又殘忍地將二人殺害,從此後宮由武則天一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