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來:小麥。
④牟(móu)大麥。
⑤餌(ěr):糕餅。膏:油脂。饌(zhuàn):飲食。
⑥朔:開始。
按:古代曾將麻、菽作為糧食,列入五穀之中,後來麻子和豆類逐步從主食變為副食。因此作者說將此二物列為五穀,乃沿用早期說法。後來稻取而代之。作者認為明代時稻穀在民食中占十分之七,此數字值得注意,反映出明代水稻產量居五穀之首。
稻①
凡稻種最多,不粘者,禾曰秔②,米曰粳。粘者,禾曰稌③,米曰糯南方無粘黍,酒皆糯米所為。質本粳而晚收帶粘俗名婺源光之類,不可為酒,隻可為粥者,又一種性也。凡稻穀形有長芒、短芒江南名長芒者曰瀏陽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長粒、尖粒,圓頂、扁麵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黃、大赤、半紫、雜黑不一。
濕種④之期,最早者春分⑤以前,名為社種⑥遇天寒有凍死不生者,最遲者後於清明⑦。凡播種,先以稻麥稿包浸數日,俟其生芽,撒於田中,生出寸許,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畝逢旱幹、水溢,不可插秧。秧期過,老而長節,即栽於畝中,生穀數粒,結果而已⑧。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⑨。凡秧既分栽後,早者七十日即收獲粳有救公饑、喉下急、糯有金包銀之類,方語百千,不可殫述⑩。最遲者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獲。其冬季播種,仲夏即收者,則廣南之稻,地無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幹。夏種冬收之穀,必山間源水不絕之畝,其穀種亦耐久,其土脈亦寒,不催苗也。湖濱之田,待夏潦(11)已過,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12)播種,撒藏高畝之上,以待時也。南方平原,田多一歲兩栽兩獲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類也。六月刈(13)初禾,耕治老稿田(14),插再生秧(15)。其秧清明時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無水即死,此秧曆四、五兩月,任從烈日旱(16)幹無憂,此一異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則汲灌與稻相終始。農家勤苦,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則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種,(17)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異也。香稻一種,取其芳氣,以供貴人。收實甚少,滋益全無,不足尚也。(18)
【注釋】
①這一節講稻的種類及育秧、插秧,強調農時的掌握和水利。
②禾曰秔(jīnɡ),米曰粳:禾叫秔稻,米叫粳稻。秔,粳的異體字,指粳稻,不粘者。粳,粳米。
③稌(tú):粘稻,其米曰糯米。
④濕種(zhǒnɡ):浸種,此處指江西旱稻浸種期。
⑤春分:二十四節氣名,在3月20或21日。
⑥社種:在社日浸種。古代以立春(農曆正月初)或立秋(七月初)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或秋社。此處指春社。
⑦清明:節氣名,4月4日或5日。
⑧“秧期過”後四句:作者認為稻秧生三十日即可拔起分栽。如秧期過,則秧老而生節,移栽後導致減產,強調勿違農時。
⑨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這裏給出秧田與本田比例為1∶25,是個重要的技術數據。
⑩關於稻的種類,詳見明人黃省曾著《理生玉鏡稻品》(約1540),其中列舉16世紀時隻蘇州一帶水稻便有38種。此處《天工開物》隻列舉江西常見稻種,名稱多為群眾語言。殫(dān)述,盡述。
(11)潦:雨水大。
(12)立夏:節氣名。
(13)刈(yì):收割。
(14)老稿田:稻茬田。
(15)再生秧:晚稻秧。
(16)旱:塗本作“暵”(hàn),為“旱”的異體字,今改作“旱”。
(17)幻出旱稻一種:變幻出一種旱稻。這是通過人工培育出的抗旱性水稻變種。
(18)“香稻一種”六句:作者認為香稻取其芳氣以供貴人,並無太多營養,不值得提倡。這種思想是可貴的,因為香稻並非百姓所食。滋益,營養。不足尚也,不值得提倡。
稻宜①
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②,勤農糞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穢遺③,榨油枯餅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萊服子為上,芸台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④,草皮、木葉以佐生機,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綠豆粉者,取溲漿⑤灌田肥甚。豆賤之時,撒黃豆於田,一粒爛土方三寸,得穀之息倍焉。土性帶冷漿⑥者,宜骨灰蘸秧根⑦凡禽獸骨,石灰淹苗足⑧,向陽暖土不宜也。土脈堅緊者,宜耕壟,疊塊壓薪而燒之,埴墳鬆土⑨不宜也。
【注釋】
①稻宜:種稻的土宜,即土壤改良與施肥。
②蕭索:蕭條。
③穢遺: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