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乃粒(1)(1 / 2)

【提要】“乃粒”一詞取自《書經·益稷》“烝民乃粒”,即民眾有糧吃。本章敘述糧食作物栽培技術,屬於農業部分,因與民食有關,作者本“貴五穀而賤金玉”的思想將此章列於全書之首。作者在前言(“宋子曰”)中陳述了一些先進思想,如“土脈曆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辯證觀和物種變化觀,批判了貴族子弟和儒生鄙視生產和勞動群眾的惡習,表彰了發展農業的先農的創造性業績,而在正文中強調人在生產中的主觀能動性。本章共十三節,內五節論稻,三節論麥,其餘各節論稷,粱粟、麻類和豆類等雜糧作物。水稻栽培是本章重點和精華所在,據實際調查而寫出,反映作者故鄉江西為代表的江南地區在明代所取得的成就。我們此處選錄了八節。本章首次報道了秧田和本田的比例(1∶25)和以砒霜為農藥拌種防蟲的技術,還提到用骨灰(磷肥)施肥。對水稻種類、良種和從浸種、育秧、插秧、耕作及田間管理、施肥、稻災及防治到收割的全套稻田農作作了詳細敘述,還介紹筒車、牛車、踏車和拔車等水利灌溉農具。本章對麥作也給予相當注意,詳述麥的種類、產量地理分布、播種、鋤草、施肥、麥災和收割,介紹有效播耕兼用的農具耩的構造。對其他雜糧作物也分別記述其種類和種植技術。本章是明代農業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但討論對象隻限於傳統作物,沒有提及明代從國外引進的玉米、甘薯等糧食作物,在這方麵讀者可以參閱《農政全書》等明人其他著作。

宋子曰①,上古神農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號,兩言至今存矣②。生人不能自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③。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④。不然,神農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⑤,耒耜之利,以教天下⑥,豈有隱焉⑦?而紛紛嘉種,必待後稷⑧詳明,其故何也?

紈褲之子⑨,以赭衣視笠蓑⑩;經生之家(11),以農夫為詬詈(12)。晨炊晚,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13)夫先農而係之以神,豈人力之所為哉。(14)

【注釋】

①宋子:宋應星的自稱。《天工開物》各章前均有“宋子曰”一段作為引言。

②“上古神農氏”三句:可意譯為“上古神農氏不一定真有其人,然體會此尊稱含義,把創始農業的先農稱為‘神農’,至今也應如此”。這裏表明作者尊重先農在技術上的創造智慧。神農氏,中國古代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創始者。味其徽號,體會其美稱。兩言,指神農。

③“生人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四句:道出了人與五穀之間相互依賴的辯證關係,反映了作者的技術哲學思想:人與自然界要相互依賴與協調。

④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這是作者辯證思想的閃現,也表明他已認識到土壤因時代變遷而變化、物種因水土不同而變異的先進的科學觀點。

⑤神農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從神農到帝堯時代,用五穀為糧食已一千多年了。陶唐,古史傳說中的帝堯。粒食,吃糧食。

⑥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出於《易經·係辭下》“耒穭之利,以教天下”,指神農氏時用農具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術得到推廣。耒耜,古代翻土農具,此處泛指農具。

⑦豈有隱焉:難道還不清楚嗎。

⑧後稷(jì):名棄,古代周族始祖,善於農作,曾在堯舜時代任農官。

⑨紈(wán)褲之子:富貴人家子弟。紈褲:細絹料做的褲子。

⑩以赭衣視笠蓑(lì suō):視勞動人民為囚犯。赭衣,古代紅色的囚服,此處轉意為囚犯。笠蓑,竹編的雨帽和草或棕編的雨衣,此處轉意為勞動人民。

(11)經生之家:書生人家。

(12)詬詈(ɡòu lì):辱罵。

(13)“晨炊晚”二句:意思是:“早晚飯吃得很香,隻知其味,而忘記糧食從何而來,這種人真不少啊!”這是作者對隻圖享受豐衣足食、卻忘記勞動人民疾苦的富貴之人的有力批判。

(14)夫先農而係之以神,豈人力所為哉:把創始農業的先農尊稱為神農,不是人為造成的,而是很自然的。

按:《乃粒》章的這段引言雖短,卻蘊藏著作者不少值得稱道的思想,是全書“宋子曰”中最為精彩的一段文字。

總名

凡穀無定名,百穀指成數言①。五穀②則麻、菽、麥、黍、稷,獨遺稻者,以著書聖賢起於西北也。今天下育民者,稻居十七,而來③、牟④、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膏、饌⑤之中,兩猶係之穀者,從其朔⑥也。

【注釋】

①指成數言:指整體而言。

②五穀:五穀說法不一,漢人鄭玄注《周禮·天官·疾醫》,謂麻、菽(shū,豆類)、麥、稷(又叫粟或穀子)及黍(黃米或粘穀子)為五穀。但漢人趙歧注《孟子·藤文公上》,謂稻、黍、稷、麥、菽為五穀。作者此處指前一說法,但實際上讚成後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