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燔石(1)(1 / 2)

【提要】燔(fán)石即燒石。本章主要論述石灰、各種礬石、硫磺和砒石等礦石燒製技術和采煤技術,正文共七節。每節都詳述各有關產品的產地、用途、燒製技術、設備以及所用原料和燃料,反映出明代在燔石方麵的最新技術成就。在論煤的一節中,作者按煤的塊度作了分類,采煤時通過圓形豎井,采取用竹筒排除井下瓦斯,井下木板支護兩項安全作業措施,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在砒石節中也提到先排除砒石井中的綠濁水,然後下鑿。燒砒時人應立至上風十餘丈外,且工作兩年後改換工種,都是注意安全防護的措施。作者又告訴我們,當時砒霜產量甚大,每歲千萬金速售不滯,衡陽有一廠造至萬斤者,用於工農業生產中。以砒霜拌豆麥種並蘸稻秧根,是明代農業的一項成就。有關礬石的兩節涉及白、青、紅、黃、綠礬等五色礬。本章有些地方取材於《本草綱目》卷十及十一,但有時對李時珍記錄的正確論點表示懷疑,在論煤和硫磺等節中作者亦間有錯誤提法,讀時應注意。本節前言中指出“礬現五色之形,硫為群石之將,皆變化於烈火”,但再次批判了煉丹術。

宋子曰,五行①之內,土為萬物之母。子之貴者,豈惟五金②哉。金與火相守而流,功用謂莫尚③焉矣。石得燔④而鹹功,蓋愈出愈奇焉。水浸淫而敗物,有隙必攻,所謂不遺絲發者。調和一物⑤以為外拒,漂海則衝洋瀾,粘甃⑥則固城雉。不煩曆候遠涉,而至寶得焉。燔石之功,殆莫與之京⑦矣。至於礬現五色之形⑧,硫為群石之將⑨,皆變化於烈火。巧極丹鉛爐火⑩,方士縱焦勞唇舌,何嚐肖像天工之萬一哉。(11)

【注釋】

①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五行說認為萬物均由這五種基本元素構成。

②五金:指金銀銅鐵錫。此處泛指金屬。

③尚:高。

④燔(fán):焚燒。

⑤調和一物:指調和石灰。此處指造船時用石灰填縫。

⑥甃:指砌磚。

⑦京:大。

⑧礬現五色之形:指五種顏色的礬:白礬、青礬(綠礬)、皂礬(紅礬)、黃礬、膽礬(藍色)。

⑨硫為群石之將:《本草綱目》卷十一稱硫為“七十二石之將”。

⑩巧極丹鉛爐火:煉丹術已施展其全部技巧。丹鉛爐火:指煉丹術。

(11)“方士縱焦勞唇舌”二句:這是對煉丹求仙的方士的批判。

石灰

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成質之後,入水永劫不壞。億萬舟楫,億萬垣牆,窒隙防淫,是必由之。百裏內外土中必生可燔石①,石以青色為上,黃白次之。石必掩土內二三尺②,掘取受燔,土麵見風者③不用。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炭居十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餅,每煤餅一層,壘石一層,鋪薪其底,灼火燔之。最佳者曰礦灰,最惡者曰窯滓灰。火力到後,燒酥石性,置於風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縫,則桐油、魚油調厚絹、細羅,和油杵千下塞艌④。用以砌牆石,則篩去石塊,水調粘合。甃墁則仍用油灰。用以堊⑤牆壁,則澄過入紙筋塗漫。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沙,黃土二分,用糯米糡⑥、楊桃藤⑦汁和勻,輕築堅固,永不隳壞⑧,名曰“三和土”。其餘造澱、造紙,功用難以枚舉。凡溫、台、閩、廣海濱石不堪灰者,則天生蠣蠔⑨以代之。

【注釋】

①可燔石:指石灰石,主要含碳酸鈣(CaCO3)。石灰石焚燒後生成生石灰,即氧化鈣(CaO);再加水成熟石灰,即氫氧化鈣Ca(OH)2,具很大的粘結性。

②石必掩土內二三尺:實際上石灰石多在土內二三尺以上。

③土麵見風者:指表麵已風化者。

④艌(qiàn):指船縫。

⑤堊:粉刷。

⑥糯米糡(jiànɡ):黏稻米做的糨糊,塗本作“糯米粳”,疑“粳”為“糡”字之誤,今改。

⑦楊桃藤:獼猴桃科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其莖皮均含植物粘液。塗本作“羊桃藤”,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