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罌、缶有耳嘴者,皆另為合,上以釉水塗沾。陶器皆有底,無底者則陝以西炊甑⑦用瓦不用木也。凡諸陶器精者中外皆過釉,粗者或釉其半體。惟沙盆齒缽之類,其中不釉,存其粗澀,以受研擂之功。沙鍋、沙罐不釉,利於透火性,以熟烹也。
凡釉質料隨地而生,江浙閩廣用者蕨藍草⑧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長不過三尺,枝葉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數十,各地不同。陶家取來燃灰,布袋灌水澄濾,去其粗者,取其絕細。每灰二碗參以紅土泥水一碗,攪令極勻,蘸塗坯上,燒出自成光色。北方未詳用何物,蘇州黃罐釉亦別有料。惟上用龍鳳器則仍用鬆香與無名異也。
凡瓶窯燒小器,缸窯燒大器,山西、浙江各分缸窯、瓶窯,餘省則合一處為之。凡造敞口缸,旋成兩截,接合處以木椎內外打緊匝口,壇甕亦兩截,接合不便用椎,預於別窯燒成瓦圈,如金剛圓形托印其內,外以木椎打緊,土性自合。
凡缸瓶窯不於平地,必於斜阜山岡之上,延長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餘丈,連接為數十窯,皆一窯高一級。蓋依傍山勢,所以驅流水濕滋之患,而火氣又循級透上。其數十方成陶者,其中若無重值物,合並眾力眾資而為之也。其窯鞠成之後,上鋪覆以絕細土,厚三寸許。窯隔五尺許,則透煙窗,窯門兩邊相向而開,裝物以至小器,裝載頭一低窯,絕大缸甕裝在最末尾高窯。發火先從頭一低窯起,兩人對麵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費薪百斤。火候足時,掩閉其門,然後次發第二火,以次結竟至尾雲。
【注釋】
①罌(yīnɡ):腹大口小的陶瓶。甕(wènɡ):盛液體的陶器。
②缶(fǒu):腹大口小的瓦器。
③掐(qiā):捏。
④真定曲陽:真定州曲陽縣,今河北省曲陽縣。
⑤揚州儀真:揚州府儀真縣,今江蘇省儀真縣。
⑥南直:明代的南直隸,主要為今江蘇、安徽。
⑦甄:蓋在鍋上蒸飯用的木器或瓦器。
⑧蕨(jué)藍草:可能是羊齒科蕨屬的鳳尾草(Pleris serrulata)。
白瓷
凡白土曰堊土①,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②、平涼華亭③、太原平定④、開封禹州⑤,南則泉郡德化⑥土出永定⑦,窯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門⑧他處白土陶範不粘,或以掃壁為墁。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真、開等郡瓷窯所出,色或黃滯無寶光。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浙省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⑨。宋、元龍泉琉華山⑩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11)器者即此。
若夫中華四裔(12)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此鎮從古及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13),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14),出糯米土,其性粢(15)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塊,小舟運至鎮。造器者將兩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後入缸水澄。其上浮者為細料,傾跌過一缸。其下沉底者為粗料。細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傾過為最細料,沉底者為中料。既澄之後,以磚砌方長塘,逼靠火窯以借火力。傾所澄之泥於中,吸幹然後重用清水調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兩種,一曰印器,如方圓不等瓶甕爐合之類,禦器則有瓷屏風、燭台之類。先以黃泥塑成模印或兩破或兩截,亦或囫圇(16),然後埏白泥印成,以釉水塗合其縫,燒出時自圓成無隙。一曰圓器,凡大小億萬杯盤之類,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則十一。造此器坯,先製陶車。車豎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內,使之安穩。上高二尺許,上下列圓盤,盤沿以短竹棍撥運旋轉,盤頂正中用檀木刻成盔頭帽其上。
凡造杯盤無有定型模式,以兩手捧泥盔帽之上,旋盤使轉,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學者任從作廢(17),破坯取泥再造。功多業熟,即千萬如出一範。凡盔帽上造小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盤大碗則增泥大其帽,使幹燥而後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後,覆轉用盔帽一印,微曬留滋潤,又一印曬成極白幹,入水一汶,漉上盔帽,過利刀二次過刀時手脈微振,燒出即成雀口。然後補整碎塊,就車上旋轉打圈。圈後或畫或書字,畫後噴水數口,然後過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