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陶埏(1)(1 / 2)

【提要】“陶埏”(shān)指揉合黏土燒成的陶瓷器。此詞出於《荀子·性惡》篇:“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辟亦陶埏而生之也。”本章共五節,首先敘述與民居有關的瓦、磚的原料、製坯及入窯燒造的全部工藝,介紹了“澆水轉釉”的處理技術。在陶瓷的二節中,詳細記述其所需原料、製坯、上釉和燒造技術,對陶車及燒窯的結構和操作要點都作了描述。主要反映明代最大的陶瓷業中心江西景德鎮的技術,同時也提到產瓷的其他地方,而以白瓷作為討論的重點。在整個技術過程的敘述中,特別注意提供各種必要的技術數據,如原料和燃料的消耗量、窯的生產能力等。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由於技術的進步使人發揮才智,利用各地資源製造出新型陶瓷器,使生活用具不斷更新。又白瓷節中說明“共計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反映了當時生產的分工情況。瓷器是中國的一大發明,但在明以前關於陶瓷燒造技術記載少見,本章提供了一個可貴的原始資料。此處選錄其中的三節。

宋子曰,水火既濟而土合①,萬室之國日勤一人而不足②,民用亦繁矣哉。上棟下室以避風雨③,而瓴④建焉。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而城垣雉堞⑤,寇來不可上矣。泥甕堅而醴酒欲清⑥,瓦登潔而醯醢以薦⑦。商周之際,俎豆⑧以木為之,毋以質重之思耶。後世方士效靈⑨,人工表異陶成雅器⑩,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幾筵,文明可掬(11),豈終固哉!(12)

【注釋】

①水火既濟而土合:水火交互作用,將黏土攏合燒成陶器。水火既濟,出於《周易·既濟卦》“水在火上,既濟”,表明萬物皆濟。

②萬室之國日勤一人而不足:典出《孟子·告子下》:“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塗本作“千人”,今據《孟子》改為“一人”。

③上棟下室以避風雨:引自《周易·係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此處指屋瓦的功用。

④瓴(línɡ):房屋頂上仰蓋的瓦。亦稱瓦溝。

⑤雉碟(zhì dié):城牆上突起的齒狀矮牆,以磚砌成,供守城避箭用。

⑥泥甕(wènɡ)堅而醴(lǐ)欲清:泥甕堅固使盛在裏麵的甜酒清淨。

⑦瓦登潔而醯(xī)醢(hǎi)以薦:瓦器清潔盛醋和肉醬作祭祀用。醯,醋。醢,魚肉醬。

⑧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盛祭品的禮器。

⑨方土效靈:各地的土質顯出不同優點。

⑩人工表異陶成雅器:人工表現出奇異技能,製成優美陶瓷器。

(11)掬(jū):用雙手捧,引申為呈現。

(12)豈終固哉:事物怎能是固定不變的呢!此處指商周時用木器盛物,後世人通過技藝製造出各種優美陶瓷器盛物,說明事物在不斷進步。

凡埏泥造瓦,崛地三尺餘,擇取無沙粘土而為之。百裏之內必產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圓桶為骨模,外畫四條界。調踐熟泥,疊成高長方條,然後用鐵線弦弓,線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①平戛②一片,似揭紙而起,周包圓桶之上。待其稍幹,脫模而出,自然裂為四片。凡瓦大小若無定式,大者縱模八九寸,小者縮十之三。室宇合溝中,則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溝瓦,能承受淫雨而不溢漏也。

凡坯既成,幹燥之後,則堆積窯中,燃薪舉火,或一晝夜或二晝夜,視窯③中多少為熄火久暫。澆水轉釉④音右與造磚同法。其垂於簷端者有滴水,下於脊沿者有雲瓦,瓦掩複脊者有抱同。鎮脊兩頭者有鳥獸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載於窯內,受水火而成器則一也。

若皇家宮殿所用,大異於是。其製為琉璃瓦⑤者,或為板片,或為宛筒,以圓竹與斫木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於太平府⑥舟運三千裏方達京師,參沙之偽,雇役擄舡之擾,害不可極。即承天皇陵⑦亦取於此。無人議正造成,先裝入琉璃窯內,每柴五千斤燒瓦百片。取出成色,以無名異、棕櫚毛等煎汁塗染成綠,黛赭石、鬆香、蒲草等染成黃⑧。再入別窯,減殺薪火,逼成琉璃寶色。外省親王殿與仙佛宮觀間亦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盡同,民居則有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