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陶埏(1)(2 / 2)

【注釋】

①(dūn):墩子。

②平戛(jiá):平拉。

③塗本作“陶”,誤,今改為“窯”。

④澆水轉釉:燒青瓦、青磚時的一種熱處理技術,詳見下節磚注。按“釉”在塗本中作“鏽”(原注音右),有時作釉,今統一用釉。

⑤琉璃瓦:施以矽酸鹽釉料的瓦,有綠、藍和黃等色。專用於宮殿、廟宇諸建築。

⑥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縣。

⑦承天皇陵:指明憲宗第四子朱祐杬(yuán)的墳墓,見《明史》卷一一五。在今湖北安陸。

⑧“無名異、棕櫚毛等煎汁塗染成綠”二句:無名異為含二氧化錳、氧化鈷的礦土,常作瓷器釉料。棕櫚,棕櫚科常綠喬木(Trachycarpus fortunei)。蒲草,香蒲科草本植物香蒲(Typha japonica)。

凡埏泥造磚,亦堀地驗辨土色,或藍或白,或紅或黃閩廣多紅泥,藍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汲水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然後填滿木匡之中,鐵線弓戛平其麵,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牆所用者,有眠磚、側磚兩色。眠磚方長條,砌城郭與民人饒富家不惜工費,直疊而上。民居算計者,則一眠之上施側磚一路,填土礫其中以實之,蓋省嗇之義也。凡牆磚而外,甃①地者名曰方墁磚②。榱③桷上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磚。圓鞠④小橋梁與圭門⑤與窀穸⑥墓穴者曰刀磚,又曰鞠磚。凡刀磚削狹一偏麵,相靠擠緊,上砌成圓,車馬踐壓,不能損陷。

造方墁磚,泥入方匡中,平板蓋麵,兩人足立其上,研轉而堅固之,燒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後甃地。刀磚之值視牆磚稍溢一分,楻板磚則積十以當牆磚之一,方墁磚則一以敵牆磚之十也。

凡磚成坯之後,裝入窯中,所裝百鈞則火力一晝夜,二百鈞則倍時而足。凡燒磚有柴薪窯,有煤炭窯。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窯,巔上偏側鑿三孔以出煙,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後使水轉釉。凡火候少一兩,則釉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他日經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火候多一兩則磚麵有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拆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然,不適於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內為牆腳,則亦有磚之用也。凡觀火候從窯門透視內壁,土受火精⑦,形神搖蕩,若金銀溶化之極然,陶長辨之。

凡轉釉之法⑧,窯顛作一平田樣,四圍稍弦起,灌水其上。磚瓦百鈞用水四十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與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濟,其質千秋矣。若煤炭窯視柴窯深欲倍之,其上圓鞠漸小,並不封頂。其內以煤造成尺五徑闊餅,每煤一層隔磚一層,葦薪墊地發火……

【注釋】

①甃(zhòu):砌磚。

②方墁(màn)磚:鋪地方磚。

③榱(cuī):屋椽。

④圓鞠:圓拱。

⑤圭門:小圓拱門。

⑥窀穸(zhūn xī):墓穴。

⑦火精:指高溫作用。

⑧轉釉之法:即澆水轉釉法。磚瓦坯體在缺氧情況下於還原氣氛中燒結,其中紅色三氧化二鐵還原為青灰色氧化亞鐵。再從窯頂澆水,製品迅速冷卻,結果產生堅固的青磚或青瓦。

罌、甕①

凡陶家為缶②屬,其類百千。大者缸甕,中者缽盂,小者瓶罐,款製各從方土,悉數之不能。造此者必為圓而不方之器。試土尋泥之後,仍製陶車旋盤。工夫精熟者視器大小掐③泥,不甚增多少,兩人扶泥旋轉,一掐而就。其朝廷所用龍鳳缸窯在真定曲陽④,與揚州儀真⑤與南直⑥花缸,則厚積其泥,以俟雕鏤,作法全不相同,故其值或百倍或五十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