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為碎器(18)與千鍾粟(19)與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為碎器,利刀過後,日曬極熱,入清水一蘸而起,燒出自成裂文。千鍾粟則釉漿捷點,褐色杯則老茶葉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國極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爐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鐵釘(20),其掩光色不釉。
凡饒鎮白瓷釉用小港咀(21)泥漿和桃竹(22)葉灰調成,似清泔汁(23)泉郡瓷仙用鬆毛水調泥漿,處郡青瓷釉未詳所出,盛於缸內。凡諸器過釉,先蕩其內,外邊用指一蘸塗弦自然流遍。凡畫碗青料,總一味無名異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麵,深者堀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認上料、中料、下料,用時先將炭火叢紅煆過。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煆出隻得七兩,中下者以次縮減。如上品細料器及禦器龍鳳等,皆以上料畫成,故其價每石值銀二十四兩,中者半之,下者則十之三而已。
凡饒鎮所用,以衢(24)、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25)諸邑者為中,豐城(26)諸處者為下也。凡使料煆過之後,以乳缽極研其缽底留粗,不轉釉,然後調畫水。調研時色如皂,入火則成青碧色。凡將碎器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濕,將鐵線紐一兜(27)絡,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熱,然後以濕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紅器乃燒成之後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朱砂能留紅質於火內也宣紅元末已失傳,正德中曆試複造出。
凡瓷器經畫過釉之後,裝入匣缽裝時手拿微重,後日燒出,即成坳口,不複周正。缽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餅托一器,底空處以沙實之。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餘共一匣缽。缽佳者裝燒十餘度,劣者一二次即壞。凡匣缽裝器入窯,然後舉火。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先發門火十個時,火力從下攻上,然後天窗擲柴燒兩時,火力從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軟如棉絮,以鐵叉取一以驗火候之足。辨認真足,然後絕薪止火。共計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注釋】
①堊(è)土:白土。
②真定定州:今河北定縣。宋代時此地定窯為白瓷著名產地。
③平涼華亭:今甘肅華亭縣。
④太原平定:今山西平定縣。
⑤開封禹州:今河南禹縣。宋代均窯在此地。
⑥泉郡德化:今福建德化縣,以產白瓷著名。
⑦永定:今福建永定縣。
⑧徽郡婺(wù)源、祁門:今江西婺源縣和安徽祁門縣。
⑨處窯:在浙江處州府(今麗水縣),龍泉窯係統。
⑩琉華山:塗本誤“華琉山”,今改。
(11)哥窯:宋代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龍泉設瓷窯,以青瓷而名著,故稱哥窯。
(12)四裔(yì):四方邊遠地區。
(13)高梁山:即高嶺,在今江西浮梁縣,所產瓷土稱高嶺土。
(14)開化山:在祁門縣境,所產瓷土供生產高級瓷器用。
(15)粢(zī):粘。
(16)囫圇(hú lún):整個。
(17)廢:塗本誤“費”,今改。
(18)碎器:宋代哥窯創製的表麵釉層有各種裂紋的瓷器。方法是把坯體烘幹,再沾水,塗上熱膨脹係數比坯土大的裂紋釉,窯溫下降時,瓷器表麵釉層比坯體收縮快,於是出現裂紋。
(19)千鍾粟:帶有米粒狀花紋的瓷器。
(20)鐵釘:指瓷器底部放支撐坯體的底托留下的烙印。
(21)小港咀:江西景德鎮附近的地名。
(22)桃竹:即楊桃藤(Actinidia chinensis)。
(23)泔(ɡān)汁:淘米水。
(24)衢(qú)、信:今浙江衢縣和江西上饒。
(25)上高:江西縣名。
(26)豐城:今江西縣名。
(27)兜(dōu)絡: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