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齊教授,你的BB機號碼?(2 / 3)

“原來有些人不是複古,而是還活在上個世紀。”

玩笑過後,齊子默從講台走進過道,在教室中央的位置停住,離後排的學生們近了很多。

“沒去過也一定從電視中了解過超市是什麼樣子的。一排排的櫃架、琳琅滿目的商品、種類繁多的零食。你們對超市的印象是不是這樣的?”

“那我現在問你們個問題,你們有沒有留意過收銀台旁邊的貨架擺放地是哪些商品?”

“口香糖、電池、紙巾,還有……”一名自告奮勇的女生起身答道。

“沒關係,說出來!”齊子默略帶鼓勵地看著那名女生。

“還有……安全套女生雖然有些支支吾吾,但最終還是靦腆說了出來,教室咳嗽聲四起。

齊子默並沒有讓女生坐下,而是繼續發問:“你剛才為什麼要磕磕巴巴的?為什麼不和前麵三個物品一起說出來。”

女生臉更紅了,用手捂著臉,小聲答道:“這個有些尷尬。”

“很好,你可以坐下了。尷尬,是個正常人都會覺得有些尷尬!這就是為什麼計生用品會出現在收銀台的原因,就是為了讓消費者能夠順便購物,而不會產生尷尬。至於其他幾樣商品是因為它們有“體積小、易消耗、價格低”這三個共通點,這些商品是消費者想買但又容易忘記的商品,結賬時有需求的人肯定會購買的。”

同學們恍然大悟,沒想到願意一個不起眼的擺設還有這麼多門道。

“說到收銀台,我們再說一點!你們也有時常發現非晚上高峰期並不是所有收銀台都開放的吧,所以超市不管哪個時間段總是排著長長的結賬隊伍。”

“老師,會不會超市為了省掉些收銀員的工資,所以才這樣安排的?”

“這位同學這樣猜想是值得鼓勵的,但絕大數原因並不是如此,而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多地購物。人都具有衝動性購買的心理,被“困”在結賬隊伍裏的消費者無事可做,隻有瀏覽身邊的貨架來打發時間。調查結果顯示,結賬隊伍中購買身邊飲料、糖果的幾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

“數據是商業行為的基礎,有了對人的心理研究數據,那麼就有相應的商業行為。”

“再舉個例子。貨架有幾層,你們有留意過什麼商品放在哪一層嗎?與你們視線平齊的商品放得是什麼商品嗎?”

“是名牌商品或者大眾品牌嗎?”一位同學張口好奇地問道。

“如果以消費者是上帝這句話為宗旨的話,應當如此。可惜不是,與消費者視線平齊、或者放在你右手邊,越容易讓你看到或者拿到的商品都是利潤最高的商品,或者是超市急於出手的商品。比如說擺放鮮奶、冷藏櫃食品時,售貨員們都會將最新鮮地擺放在最裏麵。”

“同理,擺在超市入口處的“特價”商品並不真的物美價廉。同學們應該知道誰的錢最好賺吧?”

“女人和孩子。”

男生異口同聲地吼叫起來,看起來他們認識很深刻。

“對,最容易出現購買衝動的是孩子和女性。兒童的消費是非理性的,並且占有欲很強,可以在情緒上“操縱”父母。而女性的消費觀受感性以及視覺這兩個因素影響頗深。正是利用這種消費心理,超市裏有一套賺孩子與女性錢的銷售策略。第一,就是精心布置兒童、女性產品展櫃,你們可以發現很多化妝品都在超市開了專櫃。第二,則是在孩子必經之路放上誘人的零食。第三,則是把兒童產品擺在女性必需品附近。”

“奸詐”、“奸商”、“利用母愛賺錢”,尚且天真的孩子們開始聲討起商人們不“道德”的商業行為。

齊子默擺擺手示意他們安靜下來。

“這些隻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不犯法不觸及道德底線。最多隻能算利用了人的心理,這在商場上很常見,畢竟消費者是他們服務的最終目標,研究他們服務對象很正常。”

稍微解釋後,齊子默繼續未講完的話題。

“超市還有許多技巧。‘買一贈一’大家都遇到過,很多時候並不是品牌商為了促銷,而是超市管理者悄悄提升商品價格後再附送贈品,或者說將快過期的商品與正品捆綁銷售,消費者往往會忽略它的生產日期。人是視覺動物,超市就利用曖昧的燈光讓食品更嬌豔,一般來說,肉類常用紅燈光,麵包類常用黃燈光,海鮮類常用藍燈光。超市有現做現賣的專櫃,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僅僅讓消費者認為是新鮮食物!而是利用食物的香味刺激人體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食品的購買量。許多超市都會使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將食品、日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定低一些,形成比較便宜的印象,從而讓消費者不自覺地以為所有東西都便宜。然後,超市再將別的物品定比較高的價格,將損失彌補回來。”

隨著齊子默逐一講訴,同學們的驚訝度越積越厚,等論述完時不少學生都覺得不可思議,隻是簡簡單單地買些自己需要的東西,卻未曾想到從頭到尾、從裏到外都被人算計一空,想想都有些毛骨悚然,就感覺自己沒有穿衣服一樣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中。

齊子默將學生們的反應看著眼裏,整齊地合上自己的備案本,用輕鬆的語調開口說道:“你們別歪曲了這節課的意義,不是為了告訴你們心理學有多恐怖,而是讓你們了解商業行為並不高深,它們隨處可見。換個角度來說,商業入門也不需要多高的門檻,隻要你掌握住產品與服務這兩樣能夠左右企業生存的根基,就擁有了打拚的底蘊。好,課堂到此結束!老規矩,下麵是提問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