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巨龍邵逸夫,這位華語電影的拓荒者,百歲之後才宣布退休,作為史上最年長的上市公司主席,在香港曆史上,他是一個標杆性人物,即使再過一百年都是不可被忽視的傳奇。是他締造了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影視的輝煌帶給他無窮無盡的財富,多年來一直居於香港十大超級富豪之列。這位老人所經曆的百年,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劇集都要精彩。
1909年出生的邵逸夫,在家中排行老六,父親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板,經營漂染、財務等多種生意。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教育,中學時入美國人開辦的“靑年會中學”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當時的上海十裏洋場,娛樂事業已經相當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娛樂心”。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平時對戲劇藝術很感興趣,在父親的幫助下,邵醉翁創立了“天一影片公司”,大哥邵醉翁任製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任編劇;老三邵仁枚擔任編劇和影片發行。公司於1924年開拍了第一部影片,一炮打響,觀眾爭相觀看。邵仁枚不得不把才剛剛初中畢業的邵逸夫招來,擔任攝影,並幫助三哥發行。
少年時的邵逸夫勤奮又肯鑽硏,很快,從攝影、編劇到導演,電影製片各個環節他都了如指掌。剛剛創業的時日裏,邵逸夫經常和哥哥們一起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他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備還很落後,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蟲叮咬,奇癢難過。經過努力,走遍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大小鄉鎮。就這樣,幹勁十足的兄弟幾人,招聘了若幹職員,租了兩處戲院,立穩了腳跟。並在馬來西亞組建了流動的放映組,生意蒸蒸日上,並先後開設了新加坡、馬六甲、吉隆坡、怡保、太平、檳城等遊藝場。大受當地華人的青睞。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掛牌成立了,邵氏四兄弟攜手創業的故事,可謂路人皆知。當時最輝煌的時候邵家在東南亞擁有139家戲院,但隨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切被戰火毀於一旦。戰後,邵氏兄弟他們便重振旗鼓,在廢墟上重建家業,又重新擁有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10多家遊藝場,並擁有100多家電影院。此時的邵逸夫,迫切地感到邵氏的電影事業不應該隻是恢複舊業,而是要重新創立一個全新事業。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他決心要尋找一個地方,實現他對電影事業的理想。當時,粵語片盛行,但東南亞粵語演員奇缺,且各項成本像潮水一樣上漲,而香港各方麵條件尚好,於是他審時度勢,易地更張,把目光投向了香港。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次年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想搶占香港這個製高點,還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1959年他們買到港島清水灣一座山包。建立了一座規模龐大的電影城,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便在這座山包上落成了。此時的邵氏影業公司已擠入世界上實力最強的製片集團之列,在亞洲影業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為一個優秀的製片人,邵逸夫他懂得組建什麼樣的隊伍來實現意圖。那時的香港電影還很落後,電影院實行分級製,本土出品的電影隻能在低級電影院放映。邵逸夫不信這個邪,他決心要用自己的電影征服香港人。建成後的邵氏公司開始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廣告中說:“本公司有感於當今電影水準之低,決心改良設備,引進新技術,發掘製片人。本公司已選址清水灣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製片、化妝、剪輯、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將與同仁並肩奮鬥,同甘共苦!”這則廣告收到了意外的成效。不久,陶秦、李翰祥、卜萬蒼、嶽楓、羅臻、何夢華、嚴俊等名導演來了;林黛、李麗華、樂蒂、張仲文、丁紅、丁寧、陳厚、趙雷、關山等名演員也來了。此外,邵氏公司還物色到一大批攝影、製片、化妝、剪輯等方麵的人才,不少劇作家也前來應聘。並在《電影周刊》特設“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國際影壇消息”等欄目,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財務人員一做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李翰祥果然沒有辜負邵逸夫的厚愛,《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5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