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銀幕。這兩部傾注著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後,掀起了一股中國片的狂潮,觀眾簡直為它著了魔。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前來訂購邵氏的影片。邵逸夫為了保證影片質量,他對影片嚴格把關,製片相當嚴謹。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寧願燒掉。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燒掉好多部。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據稱,邵氏燒掉的影片有數十部。“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此話絕非誑語。
邵逸夫的電影業進入全盛時期,許多編導在他的麾下顯露頭角,大批演員競相走紅。邵氏兄弟先後拍攝過上千部電影,其中不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曆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香港電影史紀錄,從此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電影業。
想要拍好電影,就要精通電影,邵逸夫以實際行動來要求自己成為精通電影的專家。他每天堅持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的電影和壞的電影他同樣喜歡看,他要看好的電影好在哪裏、壞的電影怎樣壞。他在樣片室中看樣片時,不喜歡有人坐在他的前麵,也不喜歡有人來打攪。據說有一次他正在看樣片,有人從新加坡打長途電話來報告說他的大兒子被綁架了,他也隻是問了一句:“有沒有受傷?能不能用錢解決?”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他就掛了電話,繼續看他的電影了!他認真做事的態度,他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而且樣樣內行。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他也是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
他曾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同時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長,一早就來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邵氏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慮的是觀眾喜歡不喜歡。凡是觀眾不喜歡的,就堅決不拍。因此,他拍的電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觀眾場場爆滿。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並推行電影明星製,造就了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等一大批明星。
1965年,邵逸夫開始進軍電視業。他與利孝和、餘經緯及英資公司合資創辦“廣播電視有限公司”即“無線電視台”,邵逸夫出任常務董事,選定1967年11月19日正式啟播。這時,香港政府就電視廣播經營權公開招標。當人們還在觀望時,邵逸夫敏銳地覺察到投身電視業不久將大有作為,立即與人聯手投標,一舉中得。此舉為邵氏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而許多平庸之輩對邵逸夫在電影業方興未艾之際插手電視業卻無法理解。若幹年後,香港《亞洲周刊》卻一語道破天機:“從事後的發展來看,邵逸夫當年移情電視,看來是一項明智之舉,因為電影業在六七十年代的全盛期後,到八十年代受到無線電視廣播的嚴重衝擊。”這一點,邵逸夫當年早就料到,人們都很佩服他的超前決策意識,都稱他是“倚天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