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講主要講述了在位四十八年的蕭衍是如何將剛剛走向盛世的國家一步步的導向內亂,又是如何將自己的生命草草的交代給了侯景這個亂臣賊子的。在蕭衍死後,接替蕭衍的蕭正德不過是侯景手中的一枚棋子,最終為侯景所害。
既然蕭正德死了,那麼為什麼這個王朝還會苟延殘喘到557年呢?這恐怕是大家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因為蕭衍獨獨在位了四十八年,而朝廷一共支持的年月才隻有55年,也就是說,後麵應該還有一位中興之君在維持著這個朝廷,那麼這個中興之君是誰呢?
這還是要聯係一下《琅琊榜》,《琅琊榜》中有三大皇族二代:蕭景宣(廢太子)、蕭景桓(譽王)和蕭景琰(未來皇帝)。在介紹三人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介紹一下蕭衍的兒子們。蕭衍的兒子一共有八個,親生的一共有七個,次子為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長子蕭統早死,終年三十一歲;次子又不是蕭衍親生。所以在長子蕭統死亡的當年,蕭衍立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蕭綱為太子(這就是蕭景宣的原型)。
但是在蕭綱作為太子的第十六年,侯景被他那糊塗的父親封為大將軍,緊接著侯景就有了不臣之心,兩年後,侯景謀反,最終將梁武帝餓死在台城。這時候的蕭綱沒有暴露出自己,所以侯景將自己的堂弟蕭正德作為皇帝。但是蕭正德畢竟不得人心,蕭綱是藏也藏不住了。
就在蕭綱被立為皇帝的第二年,侯景因為對即位之事十分狂熱,殺死了蕭綱,蕭綱死的時候享年四十九歲。為了掩蓋弑君的真相,侯景立了蕭統的孫子、蕭歡(蕭衍的嫡孫)的兒子豫章王蕭棟為皇帝,但是這個皇帝僅僅在位了四個月就被侯景推翻了。
侯景自立為皇帝,建立了一個漢王國。但是這個王國僅僅支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就被推翻了,而推翻他的人就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個兒子蕭繹,這也可以說是報應不爽啊。雖然侯景自立為帝,但是至少梁武帝的兒子多啊。
我們在第二十講的時候曾經提到過,如果真的要將原來的《琅琊榜》接著寫下去,按照真正的曆史發展下去,那麼蕭景琰的頭上會變色。因為王凱飾演的角色原型,就是南梁曆史之中的“獨眼龍皇帝”蕭繹。
說起這位皇帝,我們不得不說他幼年的時候很得皇帝喜愛,所以六歲的時候,皇帝就以湘東一個郡的規模給他冊立為王,但是這個皇帝在封為郡王之後,卻有一隻眼因病失明。547年,蕭繹到達荊州,出任荊州刺史、使持節、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梁、南秦、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侯景叛亂的時候,梁武帝派人宣讀密詔,授予蕭繹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其餘職務如以前之標準。
549年梁武帝最終餓死在台城,蕭繹首先發兵攻滅了侄兒河東王蕭譽(蕭統的次子)和哥哥邵陵王蕭綸,並且擊退了蕭詧(蕭統的三子)的來犯。消滅了這些可以和自己一戰的力量之後,一個比較影響中國軍心的問題擺在了蕭繹的麵前:侯景還沒有滅亡,皇帝怎可獨自享受南方盛世?
所以在不久之後,蕭繹命令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同行的還有揚州刺史陳霸先(由此可見,陳霸先在未建立自己朝廷之前,也是前朝的元老級人物),但是此時已經到了552年,侯景因為大殺南朝士族,所以他所建立的漢國已經沒有什麼人氣可言。可是,當時蕭繹代表的“南梁”政權,確實根正苗紅。
王僧辯和陳霸先先後向侯景發動進攻,這下侯景頂不住了。在逃跑的途中,侯景被部下殺死,享年五十歲。王僧辯為了展現新政府和原來的南梁政府是一體,將侯景的雙手截下送到了高洋(當時已經稱帝,當時的年號是齊國天保三年)處,將侯景頭顱送到了自己的元首蕭繹處(在江陵),另外將屍身在建康街頭曝屍。
當地的百姓將他的屍身分食殆盡,連他的妻子溧陽公主也吃了他的肉,屍骨燒成灰之後,有人將他的骨灰摻著酒水喝下。蕭繹對這個亂臣賊子給予了王莽一般的待遇:先掛在鬧市示眾,然後將頭顱煮了,塗上油漆,交付武庫收藏。
雖然亂臣賊子被殺了,但是當時還有一支隊伍在別的地方稱帝,這支隊伍的領頭人物是蕭繹的八弟蕭紀,但是這個王爺最後的結局也是相當的慘。當時後三國時代已經進入了中期,蕭紀麵臨著來自兩方麵的進攻,一方麵是他的七哥蕭繹的窮追猛打,這是內部原因;外部原因是當時宇文泰領導的西魏也要走向統一,當然他要的是全國統一,如果想統一那就必須要打擊南方異己勢力。
最後,蕭繹派出了自己的部將樊猛前去抓捕蕭紀,並最終抓獲,此刻蕭繹看著自己的弟弟和侄兒都被自己擒住,所以命令將他們滿門抄斬。就這樣,蕭繹最終也犯了手足相殘的大錯誤。接下來,蕭繹以及他的國家的處境就堪憂了。
請看下講:陳霸先的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