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25.平叛建國(1 / 2)

除掉侯景,是陳霸先的第一份功勞。而且在這件功勞最終完成之後,兩個人又勸蕭繹在江陵成立政府,這樣做穩定了南方士族們的心思,也為後來短暫的中興局麵奠定了基礎。可是就在兩個人完成了任務之後,分裂也就產生了。

要知道,陳霸先和王僧辯雖然合作過,但是畢竟是兩個人,他們之間不可能有牢固不可隔斷的紐帶,所以當他們合作完成了另立皇帝的任務之後,接下來就是爭權奪利的時刻了。梁元帝是位成年的君主,所以在他執政的時代,兩個人的矛盾隻不過是暗中較勁,但是在梁元帝死了以後,王僧辯和陳霸先的矛盾開始表麵化。

當時兩個人商議讓蕭方智擔當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承聖四年(555年),王僧辯因為齊國的軍力強大,所以暗中和齊國的將領勾結,並迎立齊國扶植的蕭淵明為新的梁朝皇帝,將蕭方智立為太子,陳霸先看到王僧辯這種衝動的表現,苦苦勸說沒有效果,所以他準備在暗中殺死王僧辯,爾後自己掌握權力。

在承聖四年(555年)的九月,陳霸先襲殺了王僧辯,廢黜了蕭淵明,正式將蕭方智擁立為皇帝,並且在同年十月改元紹泰。就這樣,陳霸先擔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遙領揚州和南徐州的刺史職位,掌握了朝廷內部的實權。

在這裏,我們要說一下王僧辯為什麼會擁立那位受齊國控製的蕭淵明。如果按照後世所記載的那個樣子,是不夠全麵的。王僧辯雖然很怕齊國,但是作為一個武將,他不會怕到連爭辯都不敢爭辯。其實這裏麵我們可以讀出王僧辯走出的是“最後一次拯救蕭梁王朝”的“嚐試”之路。

蕭淵明是蕭衍的侄子,蕭繹(梁元帝)的堂弟,蕭繹駕崩的時候,享年47歲,那麼蕭淵明的歲數不會低於35歲,那麼三十五歲的君王相比於蕭方智這個隻有十二三歲的孩童,是不是更具有治國的才能呢?雖然這位皇帝仍然是王僧辯手中的棋子,但是他是王僧辯為了拯救蕭梁的宗廟而做的最後一次嚐試。

王僧辯的被殺,相當於給那些忠於蕭梁的將領一個信號,所以他們立刻做出了反應——反抗陳霸先,務必保住蕭梁王朝。這個反應是正確的,但是在當時看來確實是不明智的,因為起義最合適的總領袖王僧辯已經被殺,如果真的挑起戰爭,隻能被各個擊破。

就這樣,紹泰元年(555年)十月,鎮州刺史杜龕、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王僧辯的弟弟)等人據城反抗陳霸先。但是就像大數據分析的那樣,如果這幾個人在王僧辯還活著的時候發動兵變,機會還有六成,還可能成功;現在王僧辯已經被陳霸先殺死,想要組成反對陳霸先的有力組織,那就必須要有一個中堅力量組成臨時政府,那樣勝利的幾率是五成,就算不能成功,至少也可以和陳霸先軍隊同歸於盡;可是大家看一下當時的局勢,每個郡的總司令各自為戰,互相之間不聽調度,一盤散沙,勝利的幾率降低到了兩到三成,所以反陳霸先的聯盟軍隊獲得不了最後的勝利。

當平定了這三位叛徒的造反行動之後,陳霸先開始“奉命”(其實他自己已經大權在握了,說是奉了小皇帝蕭方智的命令,實際上,都是他自己的想法,用這種想法來號令三軍,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統一原來蕭梁王朝的土地,這第一個要統一的就是蕭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