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紅色與白色之間的差別(3 / 3)

當我們發現一個強大而霸氣十足的國家步入衰老時,總會看到“一語激起千層浪”的反應。如果我們能理智地麵對,就發現,這是習慣思維在作怪。在過去的百年時間,我們都習慣仰視美國,甚至依靠美國。現在它漸漸暴露頹勢,人類觀念上似乎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變化過程。

2001年,“911事件”首先脫露出美國政治上的滑坡,但在表麵現象上,美國的決策層表現得更加強硬,甚至讓人產生美國勢不可當的錯覺。但事實上,美國民眾生活陷入大恐慌,他們絕望中隻能依賴政府,此時的“美國大恐慌”是百年一遇的。

如果世界事件是這樣發生的,那一定就會發生讓人類絕望的一幕:

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布什政府為了振作和保護美國地位,悍然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國政府政策導向非常明確——消滅所有美國現有和潛在的敵人。兩次戰爭美國名譽上勝利了,美國精神得到最好體現。布什政府自稱拯救的美國人民,國內安全形勢相對平穩。

2005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由金融危機在美國全麵爆發,美國總統第一時間作出決定,實行經濟刺激計劃,同時,在關稅、利率和商業行為上對美國企業進行保護。此時歐洲馬上決定對美國的保護政策予以還擊,中國坐在進退兩難的風險航船上,他強烈的譴責聲,不停地在世界響起,但美國依然大棒在手,蠢蠢欲動。

美國的保護性經濟刺激政策也明顯傷害到發展中國家,它們馬上作出反應,“向美國還擊”。世界經濟像一塊大蛋糕一樣,被分割得一塊一塊。2005年底,美國金融市場出現小陽春,此時的學者們運用習慣性思維,認識美國經濟很快就要走出困難。而後來像AIG這樣的美國金融巨頭和“通用”這樣的實體企業又暴出基金流量嚴重萎縮的情況,美國經濟再次遭受“滑鐵盧”。

麵對國內民眾不停的示威遊行,美國政府顯然是惱羞成怒,但出於社會穩定的層麵考慮,他們秘密地謀劃新的聚焦點。政府明確表示,“不惜一切代價拚經濟”,在日美貿易、歐美貿易和中美貿易上,美國單方麵挑釁,造成經濟體之間的強烈摩擦。發展中國家因為對美國的反擊,造成國內經濟大動蕩,極端分子紛紛在社會上活動開來。

伊朗首先提出“脫離美國”的口號,而且它在世界上刮起一陣旋風。美國形勢岌岌可危。2006年1月1日,美國以美國“製造核武器”為名,悍然發動伊朗戰爭,由此引起中東局勢的一片混亂。

中東被攪亂了,美國本土受到襲擊的可能性越來越強,2006年9月11日“塔利班”組織對美國白宮恐怖襲擊未遂。在第一時間,美國總統布什宣布,美國進入戰爭狀態,他要在世界範圍內擴大反恐戰爭。其中包括被美國認為在製造核武器的朝鮮。

中東、東北亞都在硝煙彌漫,美國國內經濟卻更加萎靡,專業人士分析,美國民眾並不對戰爭感興趣,因為他們渴望和平。但政府卻認為,美國正是在通過戰爭尋找美國長遠的繁榮和安定。

2007年,朝鮮戰爭升級,在敏感問題上,俄羅斯對美國針鋒相對,中國尷尬處之,美俄拒絕雙邊對話,最終她們之間發生了摩擦,世界危局一發而不可收拾!

這種局麵在當前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如果美國金融危機早3年爆發,美國就有可能帶領世界進行軍備競賽,進而走上不歸路。

好在我們看到了希望,在“科技改變世界”的大潮中,人類又一次精誠團結,不畏艱險。麵對變幻莫測的嶄新世界,美國看到了一個個巨人的崛起,而正是這些巨人,讓世界更加穩定,美國應該思考了。因為世界的人類共有的,美國要適應它,而非控製它。

“控製意味著毀滅,融合意味著繁榮”——美國現在真的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