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利劍,席卷西部的黨項旋風(2 / 2)

農牧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必然帶動商業交換的繁榮,尤其西夏控製河西走廊後,河湟成為西域各地貢使、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廝政權利用這一便利條件,積極發展東西貿易,保護過往商賈的利益,允許客商在青唐城蓋屋宇貨棧,定居貿易,使青唐成為吐蕃與西域商人交易的中心,這也使正在崛起的黨項羌更加堅定了圖謀這裏的決心。

黨項羌占領河西走廊後,絲綢之路上的僧侶、使節、商人等,出蘭州後不再往北走傳統的絲綢之路,而是向西經由今青海省的西寧市,出柴達木盆地後連接起西域。青唐作為一個新興的商貿重鎮出現了,這使得黨項羌試圖通過占領河西而獲取絲綢之路上的商業利益大打折扣。冷兵器時代,戰馬的精良與否,往往是一場戰爭的主要因素。因此,宋朝在失去河西的戰馬基地後,對青唐的依賴更加明顯,加上青唐又是宋朝和黨項積極爭取的盟友,雙方誰能爭取到來自青唐地帶的支援,誰就能取得更多的勝算。

1035年的年末,元昊按照父親李德明的授意,再次將指揮黨項羌的戰刀指向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他派得力的大將蘇奴兒領兵2.5萬人,攻打駐紮在這裏的廝政權。戰爭的結果以黨項人的戰敗而結束,蘇奴兒被俘虜。這給準備全力向西發展的元昊很大的刺激。和眾多中國曆史上的開國帝王們一樣,越是難以攻克的地區越成了成就他們偉業的元素。於是,元昊親自帶兵攻打犛牛城,連續一個月沒有攻下後,機智多謀的元昊用詐和計得以破城,接著攻下了安仁、宗歌等。廝政權的最高首領廝囉命大將安子羅帶領10萬吐蕃軍隊截斷西夏人的後路,雙方在這一地區晝夜激戰200多天,元昊終於取得了在青藏高原上的勝利。持續了大半年的“青唐之戰”,在那裏發生了怎樣慘烈的一場爭奪,沒有任何曆史資料提供給我們。若幹年後,我因為本書的寫作穿行這裏時,惡劣的生存環境使我深深地感觸到當年發生在這裏的任何故事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

從春天到秋天,戰爭一直延續著,兩個生於青藏高原上的古老而強悍的族群,在這裏進行著慘烈的較量。終於,安子羅兵敗,黨項羌軍隊也因為補給不足,饑餓與凍死者過半。這時,元昊已經帶兵抵達河湟一帶,那時的青唐城裏豐富的給養已經明顯地向他和他的軍隊招手。他下令軍隊渡過湟水時卻忽略了一個致命的事實:來自黃土高原上的黨項羌兵士,幾乎全是“旱鴨子”。黨項軍隊中的先遣者,在河中最淺的地方插上小旗以表示河水的深淺,而廝囉的部隊一邊堅守不出,一邊暗中使人將夏軍插在水中的旗子移到了深水處,隨即亮出要迎接戰鬥的信號,結果黨項羌軍隊在潰敗途中緣旗而行,溺死者大半。這是黨項羌和吐蕃兩個族群中兩個傑出的軍事家的唯一一次正麵交鋒,給中國軍事史留下了一個特殊的戰例。

進攻廝囉的前一年,元昊就曾成功地發兵進攻設在今陝西省府穀縣一帶的宋朝府州,接著在今甘肅省的環縣、慶陽一帶打敗了宋軍。完成對青藏高原上廝囉政權的征伐和對河西走廊回鶻政權的徹底清剿後,元昊又發兵進攻今甘肅省蘭州至臨洮馬銜山一帶,並在那裏修築了軍事城堡瓦川會,意在拒絕吐蕃和宋朝的往來。

至此,元昊經過長期的征伐攻討,使東到陝北和山西交界的晉陝黃河大峽穀、北到蒙古高原中的沙漠地帶、南到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境內的蕭關、西到今甘肅省敦煌西邊的古玉門關一帶這麼一片廣袤的疆土上,插遍了黨項羌勝利的戰旗。一個藩鎮小政權逐漸變身為擁有廣土眾民的王國。一個帝國的誕生條件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