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培養青少年的搖錢樹
關於搖錢樹的來曆,一般認為出自《三國誌·魏誌》所引《邴原別傳》的一則故事,一個叫邴原的人,在路上拾得一串錢,由於找不到失主,他就把錢掛在一棵大樹上。隨後路過此地的人,見到大樹上有錢,以為是神樹,於是紛紛把自己的錢也掛在樹上,以祈求來日獲得更多的錢,從此人們就形成了搖錢樹的習俗。從上述記載可知,人們最初不是從樹上搖錢、取錢,而是往樹上掛錢。掛錢的原因,是人們認為樹係神樹。由於邴原拾錢掛在樹枝上,引起眾人仿效,竟成“淫祀”,人們“斂其錢以為社供”。
關於搖錢樹的由來,民間也有許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一個白發老人給農夫一顆種子,叫他每天挑七七四十九擔水澆灌,水裏麵要滴七七四十九粒汗珠,當它快開花時還要滴七七四十九滴血。農夫照著老人的話做了,結果種出的樹是搖錢樹,一搖便掉下銅錢。與此類似的故事是懶漢到處找搖錢樹,一個農夫告訴他:“搖錢樹,兩枝權,兩枝杈上十個芽;搖一搖,開金花,創造幸福全靠它。”
原來,農夫說的搖錢樹就是人的雙手,這是中國農民對搖錢樹十分形象和純粹的認識,即錢財來自辛勤勞動。有的說法是榆樹的葉子與銅錢相似,秋天葉子變黃以後更像銅錢,風吹手搖,樹葉飄落,就像錢幣落下,“搖錢樹”就是從這引申而來,當然這是文人墨客的創造,以及那些“異想天開”盼望能夠“天上掉下餡餅”的人的妄想而已。
有關調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人的犯罪中,因搶劫、盜竊等與“錢”有關的罪行而鋃鐺入獄的占到全部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些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得到良好的理財教育,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讓孩子正確看待金錢。
“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有錢的意識,這對孩子成長有利嗎?”許多父母怕孩子染上貪財的不良習慣,所以盡量不讓孩子沾錢的邊。其實,孩子越看不到錢,越容易進入花錢的誤區,形成揮霍和貪婪的不良習慣,所以讓孩子接近金錢、正確看待金錢是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第一步。
理財從零花錢的使用開始。教孩子使用零花錢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預算、節約和自己作出消費決定的重要教育手段。美國家長盡可能將孩子的零花錢數量控製在與他的同伴大致相當的水平上。至於零花錢的使用,則由孩子全權負責,家長不直接幹預。但一旦孩子因使用不當而犯錯時,家長不輕易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從而使孩子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教會孩子如何存錢。
通過減少送給孩子昂貴物品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向孩子解釋:如果將來想擁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就不得不在現在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存錢的習慣會使孩子珍視自己勞動所得。
提供模擬成人生活開支的訓練。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一些美國家庭還讓青少年為自己的電話費和車費以及一部分家庭開支付帳。孩子成熟後,家長常會翻開帳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麼花的,以幫助孩子了解該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
受各種因素影響,許多家長不能讓孩子知道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富裕家庭隻是讓孩子感到不缺錢,經濟拮據的家庭則羞於跟孩子談錢,甚至自己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吃好穿好,致使很多孩子花錢無度,不但浪費了錢財,還影響了孩子正確財富觀的形成。因此,無論是“窮爸爸”還是“富爸爸”,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加強引導,讓孩子知道錢是勞動所得,世界上沒有搖錢樹,隻有靠勤勞和智慧才能創造財富。
學會精打細算正確消費。
不要怕孩子花錢,正確地消費是學習理財的重要內容之一。首先,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應讓他學會“現金流”的控製,比如逛商店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個固定的額度,讓他在這個額度內自由地選擇喜愛的東西。因為有了限額,這時孩子肯定不會亂花一氣,而是要綜合衡量,優中選優。
孩子稍大一些,要讓他學會精打細算。比如同樣是吃肯德基,如果注意從報箱、商店等地方收集優惠券,一個漢堡包加一杯可樂就會省下4元錢。購買文具時可以多看幾家商店,誰的便宜買誰的;也可以讓孩子聯合同學進行砍價,或進行“團購”,這樣可以節省不少錢。
嚐試讓孩子“當家做主”。
孩子收了壓歲錢以及結餘了零花錢,應當鼓勵他儲蓄。可以給孩子開立一個活期或定期存款賬戶,讓他們掌握開戶、存款以及取款的流程,並了解銀行計息、利率等常識,還可以將利息作為對孩子的現金獎勵,允許他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目前許多銀行推出了類似於“小當家”等少兒理財賬戶,這種賬戶是專為少年兒童量身定做的。通過對理財賬戶的使用,孩子可以非常全麵地了解一些儲蓄常識,並在潛移默化間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
可以刻意培養孩子的投資愛好,比如集郵、集幣、收藏等,鼓勵孩子用壓歲錢實現自己的愛好,並及時體驗收藏升值的快樂。用理財成果做有益的事情。
鼓勵孩子用零花錢為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購買節日或生日小禮物,增強親情和愛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孩子會從贈與中體會到愉悅和快樂,會更有孝心。
孩子精打細算,但不要吝嗇;注重收益,但不唯利是圖……這些良好的理財習慣,會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從小練就的“財商”將成為孩子一輩子的人生財富。
讓孩子自己賺錢。
美國著名的係列兒童教育片《成長的煩惱》裏麵就講述了許多有關兒童理財教育的故事,比如其中有一集,講述麥克為了實現自己購買一輛舊汽車的願望,經常靠打小工,幫別人洗車賺錢,通過努力終於開上了屬於自己的小汽車。而最小的本希望購買一輛價值50美元的最新款式的兒童單車來替換自己的僅值20美元的舊單車,可是他沒有足夠的錢,父母就要求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來賺錢,比如幫助鄰居送報紙,除草等,他的姐姐卡蘿爾就出了一個“餿主意”,讓本製作50張1美元的彩票賣給自己的同學,大獎就是自己價值20美元的舊單車。雖然最後被他們的父母製止了這種錯誤行為,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教育兒童理財能力的簡單方法,讓他們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付出自己的勞動去賺錢,這樣才會讓他們體會金錢來之不易,才會明白理財的重要性。
謝穎是成都市武侯區某中學學生,家境優裕,父母對她甚是疼愛,除隔三岔五為她買名牌衣服外,每月至少還要給她五六百元零花錢。她告訴記者,零花錢是這樣開銷的:打電話或發短信跟朋友聊天,參加電台短信互動節目,月支出近200元話費;買書籍、CD等,月支出200多元;周末和同學打打網球什麼的,至少花費100元;偶爾宴請同學“搓一頓”,百八十元……如此下來,不時還得到爺爺外公、叔叔舅舅那兒“透支”點。
時下高消費的孩子又何止謝穎一人。各大中小學周邊,眾多商家都目不轉睛地瞄上學生,各類促銷活動、誘人的折扣,讓眾多學子們心慌手癢。一身名牌、胸前掛手機的學生們,選購著價格不菲的文具,選購新款MP4。校園內外,孩子們有的打著手機,有的發著短信,紛紛邀約同學小聚。隨便打聽一下手機費用情況,高的每月150多元,少的也不下五六十元。一些大學生說:“現在小學生都開始玩手機、MP4了,再不玩我們也要‘落伍’啦。”“那麼如果你錢花光了以後怎麼辦?”他們不以為然地說:“現在的大學生都是‘月頭的財主、月底的花子’,用完了就‘各顯神通’蹭飯去。”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多少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抱著對兒女們“成龍”“成鳳”的美好心願,在子女們的軟磨硬纏中,勒緊褲帶不得已而為之。有的孩子不顧家長債台高築也要圖虛榮、講排場,吃喝消費向廣告看齊,用品消費向名牌看齊,人情消費向朋輩看齊,美容消費向明星看齊,沒錢就向父母伸手,從不考慮父母的艱難和賺錢的不易,自食其力意識更無從談起。
種種現象,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個人理財意識、技能的缺失和低下。這些狀況,不僅對青少年自身發展不利,對家庭和社會也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
當今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先學會花錢後學會掙錢,在花錢和掙錢之間有一個真空:理財。沒有經過理財教育的孩子,很多隻知道花錢,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如果說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前奏和預演,在這個時代,理財教育不應該再是一個空白。尤其是我們致力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致力於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複合型人才,孩子理財教育就更不能缺失了。
在現代社會中,理財能力是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學會理財,不僅僅是學會如何用錢的問題,其中包含了多方麵的教育內容和多種能力的培養。專家指出,要想做好“青少年理財”這篇大文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並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從短期效果看,能養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看,將有利於孩子更早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
所以教會青少年正確的理財觀就是才相當於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正真的“搖錢樹”。
少兒“天生我才”,快樂成長後天應補理財教育:
一、少兒理財的三大原則:讓孩子真正地擁有錢;父母可以提建議,但花錢的支配權要交給孩子;讓孩子支出自己的部分花費。第二原則是孩子有可能不理智消費,父母不要強行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並讓其承擔不理智消費的後果。第三原則是孩子擁有的錢,應該讓其參與自己的花費,如學費、醫療費、生活費等,還有玩具、書籍、給朋友買禮物等支出,不能都是父母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