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萍給澳大利亞的哥哥潘天浩發了郵件。
一個星期以後,天浩電話過來說,可以的,自己家周圍還剛好有三所高中招國際學生,有住校的,有homestay的,朵兒當然不用住校或homestay,就住我們家裏好了,條件不是太好,在客廳裏可以搭一張小床。
海萍捧著那隻電話,她聽見哥哥的小孩在家裏嬉鬧的聲音,她好像看見了遠方那個自己未曾到過的客廳,淩亂,原木色,陽光從窗戶透進來,所以很溫馨。
海萍這邊的好消息,像一陣突然而至的風,吹得方園心裏各種念頭同時翻飛。他想,我們終於也有一條路了。他想,這條路是靠海萍找來的。他想,海萍這個哥哥不容易,我們經過這一遭後更知道什麼叫作不容易,所以我們錢一分都不能少給他。他想,爸媽知道這事後一定也會鬆口氣。
他這麼想著,就打電話給爸媽。兩個老人又驚又喜,東頭不亮西頭亮,想不到澳大利亞居然跑出了一條路。
他們對從未謀麵的潘天浩感激無比。他們在自家的屋子裏長籲短歎。誰都知道他們在想著什麼。
隔了兩天,方園帶著女兒朵兒去了爸媽家。
方園進了門才想起來,事先沒和老人打招呼別當著朵兒的麵談留學的事。
這是因為事還沒辦成,海萍方園現在還想讓朵兒一門心思衝刺中考,這樣日後才能做兩手準備。方園趁爸爸去餐櫃給朵兒拿餅幹,就對媽媽說了這個心思。
媽媽說,對的,不說。
方園媽媽拿出一隻秤給朵兒稱體重,方園爸爸就去門後拿出一根竹竿想給孫女量身高。
那竹竿上沒有數字,隻有朵兒每次來這裏測量身高時留下的刻痕,一杠杠往上去,從兩三歲到現在的14歲了。
方園爸爸舉著竹竿走過來,竹竿的一頭在沙發腳上別了一下,就聽到“砰”一聲,老人摔到地上了。
大家趕緊去扶他起來,方園爸爸說,沒事沒事。
老人站起來後,又彎腰撿起竹竿,堅持要給朵兒量身高。朵兒知道這是每次到這裏來的規定節目,從兩三歲就開始了。
方園爸爸給孫女量好,用手指甲在竹竿上按了個標記,然後舉著它到陽台上,對著光亮的地方,想用鉛筆刀把這次的杠子刻上去。
這一邊,朵兒和奶奶一邊看電視一邊在聊天。過了好一會兒了,方園發現爸爸怎麼還在陽台上,他就側轉身向陽台上看了一眼,他看見爸爸手裏還拿著那根竹竿,在左看右看,好像看糊塗了。
從這邊看他的背影,方園感覺他真的很老了,他的動作遲疑著,好像快忘記自己正在幹什麼了,那根竹竿在陽台上搖晃著,那上麵全是朵兒一點點往上生長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