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創新理論與實踐29(2 / 3)

技術係統是技術主體——人以及主體作用的對象,即技術客體——自然界等組成。可見技術是連接技術主體與客體的中間媒介,而技術問題就是主體作用客體的方式、手段和方法中存在的疑難,具體表現為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麵的技術問題:第一方麵,生產(實施)方法中的技術問題:如生產(加工)中工藝不合理問題,工藝缺陷問題,生產率低問題和生產工藝落後問題,乃至無係統工藝方法等。第二方麵,工藝手段技術問題:如工具設備的設計、製造問題、使用問題,以及操作手段、技巧問題。第三方麵,組織管理中的技術問題:如計劃問題、管理問題、原材料與產品流通中的技術問題。第四方麵,其他相關領域中的類似技術問題。

科學與技術是密不可分的,科學與技術的聯係發生在多方麵及不同層次:

首先,科學是科學性技術產生與形成的基礎,並為科學性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提供知識源泉,有些技術問題直接轉化為科學問題。

其次,經驗技術(經驗技術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中包含著科學因素,它的提煉與升華解決問題的綜合結論是科學創造的源泉;科學也可以改進和提升經驗技術,也為解決技術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指導。

再次,在某些層麵科學問題與技術問題是彼此相關的。科學中存在著技術問題“做什麼”,“怎麼做”,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推動科學發展或產生新的技術(如怎麼樣生產製作航天服的技術問題);在技術中也存在著科學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對這些的研究將形成技術科學。

複次,技術的需要(技術問題的解決)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最後,技術也為科學研究及其進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及條件。

綜上所述,科學問題與技術問題是息息相關的、互為依托的問題,隨著

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科學技術化”、“科學技術一體化”的趨勢,也為我

們創造性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五、社會問題與日常問題

1.社會問題

解釋社會問題,首先應了解社會的含義。社會是指由一定經濟基礎和上

層建築構成的整體,也泛指由於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係起來的人群。社會

作為人群聚居,物質條件分享的一個龐大體係、結構複雜、層次繁多,需要

研究的問題也是複雜的。社會科學作為科學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體係,以研究

社會現象為宗旨,形成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等。

現代意義的社會科學從多側麵、多視角對人類社會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力

圖通過對人類社會的結構、機製、變遷、動因等層麵的深入研究,把握社會

本質和發展規律,更好地建設和管理社會。

從古至今,社會不斷地發展進步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先進的科學技

術,先進的生產力發展,潛移默化中轉變的生活方式,必然促使生產關係,

上層建築(政治、法律、管理、規劃……)發生轉變並與新的形式適應,這

其中矛盾是永恒不斷地,解決矛盾是必然的。矛盾中存在的問題——社會問題,

也就在不斷地發生——解決——發生……形成一個螺旋式持續發展的永恒規

律,也就成了社會問題不斷出現——解決的前提和根源。具體表現的社會問

題主要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問題、政治問題、國家政府職能與司政問題、環

境問題、資源問題……

上層建築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同時,又承擔著促進和預測未來的職責,

從而又形成了促進社會發展與預測未來發展的社會問題。因此,社會問題是

一類領域廣闊、不斷出現、與時俱存的研究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相對於其他

問題,社會問題有其明顯的獨立特征,在解決是不是問題中應當予以充分注意。

第一,社會問題研究與解決過程,以人為本是根本的前提條件。科學研

究中主客體分明,具有較強的實證性。而社會科學的直接或間接研究對象具

有主觀自為性和個別性,其中充滿複雜的隨機因素的作用,不具備重複性;

研究對象本身是由有意誌、有目的、有學習和研究能力的人的活動構成的,

涉及變量多、關係複雜、貫穿著人的主觀因素和自覺目的,認識活動中的主

客體界線(限)模糊,即使涉及自然也是用以再現社會關係與人類精神。因此,

·第六章.問題及問題的發現·

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具有人為性、異質性、不確定性、價值與事實的統一性、主客相關性等特點,形成社會問題的獨有特色,在解決社會問題時必須考慮。

第二,從解決社會問題的角度,社會問題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理性方法,較多地使用內省、想象、體驗、直覺等非理性方法。盡管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可以相互補充,但是,它們在探究和解釋世界的方式上存在著根本區別;思維能力與概念的使用也各不相同,並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社會世界的主體性、個別性、獨特性、豐富性特征,要求認識主體具備把握意義世界的主觀感悟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與個體生活經曆與體驗密切相關。社會問題的認識能力與認識活動因而帶有明顯的個體性與差異性特征,凸顯出獨特性、意外性、複雜性和創造性。

第三,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手段,通常采用調查(抽樣調查、訪談調研)、試驗、試點等方式,也總是隨時間、地點、樣本、具體現象、群體構成狀況而改變,很難做到研究對象的簡化和純化,也不能使研究對象的屬性重現;數學方法隻是在少數範圍(經濟學、社會學等)有所應用,因而增加許多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必須審慎對待。

第四,從研究和解社會問題的目的角度看,社會科學主要是在價值論框架下展開的,目的在於研究認識社會本質和發展規律,指導和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排除阻礙社會發展的障礙,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提升社會生活質量和豐富人類精神世界,兼具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應有助於營造一個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環境,更應注意探討與人類生存、發展、幸福有關的價值與意義。

第五,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是社會科學的基本特征,剖析真理性與價值性及其相互關係,是認識社會科學和解決實踐問題的思想與理論基礎。社會現象是事實與價值的對立統一研究,解決社會問題是科學認識活動與自覺價值評價活動的內在統一。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應體現出深究社會本來麵目、追求真理的特征,符合社會科學的客觀性與規律性。然而在社會科學研究活動中,認識者往往既是認知主體,又是被認知的客體,作為主體能認識客體和自己;作為客體他是人生意義的產生者、社會活動的參與者、自我認識的曆史存在。社會問題多表現為真理性、價值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屬於社會意識形態,往往程度不同的地留有不同階層、不同民族或既得利益者的烙印,難以毫無差別地、公證地為國家為人民服務,這是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大忌,必須予以充分注意。

第六,社會問題,從屬性上看往往具有隱含描述功能、解釋與批判功能、預見功能、政治功能、管理功能、決策功能、谘詢功能,影響廣泛。因而,在解決問題時應慎重而符合客觀真理標準;避免政治化、片麵意識形態化、急功近利、墨守成規、簡單化、泛化或利己主義。

2.日常問題

日常問題包括我們平常碰到的一般工作問題,學習問題、生活問題、家

庭問題、婚姻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求職問題以及人生意義、價值和理想問

題等等。日常生活看似平凡,但是,對於個人也都是一種挑戰。日常問題和

社會問題都是由人、人的活動的產物構成的,是人類社會生活內在的統一。

在研究方法、手段、目的屬性特征方麵大同小異,隻是在問題領域中表現為

群體的關係。在研究與處理日常問題中,大多數情況下認知主體和客體的高

度融合呈現一體化趨勢。因此,自主自為的思想與利益關係就顯得更為突出。

日常生活問題多以實用性、功利性、簡單性、經濟性、安全性為評價標準,

由於存在著人為性、異質性、不確定性、價值與事實的統一性、主客相關性

等諸多特點,因而也很難得到確定的、統一的、普遍認同的答案。解決日常

問題也是在價值論框架下展開的,利己主義常常處於有利地位,因此就更需

要剖析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相互關係,以道德標準約束自我,公平、公正地處

理日常問題。處理好日常問題也是對處理好其問題一項經驗的積累和處理能

力的鍛煉。

最後應當說明的是:科學問題、社會問題乃至日常問題在特征研究方法、

手段等方麵都存在著交叉關係,可以借鑒、移植,有些日常問題也可以提升

為自然科學問題與社會科學問題。

六、常規問題與反常問題

科學背景知識體係本身是有層次結構的,但是,並非任何一個層次結構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有相同的地位。一部分問題作為基本原理,處於整個知識體係的核心;一部分問題為輔助假說處於知識體係的外圍;還有一部分問題作為前兩者的推論處於知識體係的表麵。由於涉及不同層次命題的科學問題在性質上不完全相同,因而,我們有時也針對科學研究的具體情況將科學問題分為兩類:即常規問題和反常問題。

1.常規問題

常規問題是指可以在維持已有基本理論的框架內,在已有的範式、模式的前提下有待解決的疑難、並得以有效解決的問題。其特點在於通過調動已有的知識、包括基本原理及其應用方式以及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來進行解決

·第六章.問題及問題的發現·

局部問題的嚐試。常規問題的解決不與背景知識相衝突,隻需要對已有知識體係的局部調整就能將原來的疑難化解。通過問題的解決將會使原有的理論更加精確、充實、完善和體係化。科學知識體係調整時所涉及對理論的係統化表述問題,以及科學研究綱領遇到“反例”時要求在研究綱領的範圍內來消化。反例所遇到的問題也都屬於常規問題。例如天文學中海王星攝動問題,就是在牛頓力學理論範圍內能夠有效解決的問題。

2.反常問題

反常問題是在已有背景知識的理論框架內或在已有的範式、模式下無法

有效解決的問題。對反常問題,不可能在它出現時就將它的“反常性”辨認

出來,隻有通過所有解決問題的常規方式進行嚐試都失敗後,反常的特點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