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問題及問題的發現 第二節 問題的分類及主要特征
探討問題分類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與問題的定義一樣,問題分類,也有多種劃分方法:如按問題結構分類、按問題根源
·第六章.問題及問題的發現·
分類、按問題屬性分類、按問題特征分類、按時間分類(曆史問題、現實問題和未來發展問題)等。為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有助於選擇解決的方法,我們對問題作如下分類:
一、閉合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
1.閉合問題
如果一個問題隻有唯一一個合理的答案或正確答案,該問題為閉合性問題。幾位春遊的旅伴(其中有近視眼戴眼鏡的同伴)在野外野炊卻發現忘記帶火柴和打火機等引火工具,他們攜帶的物品有蔬菜、米、炊具、餐具、鐵鏟、帳篷、餐刀、畫具等。存在的問題是用什麼引火。答案是用近視鏡的鏡片作為聚光的透鏡,引火問題是閉合性問題,也是日常生活中利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實例。對於閉合性問題,一般運用演繹思維和收斂性思維能比較有效地解決問題。
2.開放性問題
如果一個問題的合理答案等於或大於二,該問題為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又可以分為兩種:沒有最優和最合理答案的問題,有最優和最合理答案的問題。一般的現實存在的問題大多數為開放性問題。對於開放性問題則需要運用發散性思維,盡可能地尋求並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比較和優化,從中選擇最優或次優方案作為問題的答案。對於不同問題采用相應的思維方式也並非是絕對的,比如上例中用眼鏡作透鏡取火的解題方案就運用了開放性思維。
二、基本問題與非基本問題
1.基本問題
基本問題是指某一個領域或學科中最普遍的現象、最基本的矛盾,最深刻的疑難一類的問題:如機械論中的“力學問題”,宇宙學中的“宇宙起源問題”等都是基本問題。一門成熟的科學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形成一個以基本問題為核心的問題係列或問題鏈。基本問題相對於其他問題有明顯的獨立特征。具體表現為:
首先,基本問題的產生。基本問題是學科中的基礎和問題中心,對基本問題的結論不僅製約著對其他問題的解答,而且還會不斷產生新思想、新結論、新方法、新問題,從而對本學科以及相鄰學科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基本問題的滲透性。有些基本問題表麵上隻與一個層麵、一個領
域相關,而實際上涉及其他層麵和其他領域,產生係統的相關性,相互影響、
相互製約。
再次,基本問題的擴展性。不僅從生產性和滲透性中明顯地反映出基本
問題擴展性的特征(縱向和橫向擴展),而且基本問題具有持久的乃至永恒的
魅力,能夠極大地刺激和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欲,因而人類曆史的發展
不斷地回複和深化到基本問題上去,並不斷以新的方式、新的角度,在新的
條件和經驗基礎上,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予以新的解答。
最後,基本問題不容許有普遍認可的解決方式。普遍認可的解決,必須
在大家都同意的前提或框架內才有可能;而客觀上這種框架並不存在。因此
基本問題雖然是最激動人心的問題,也是難有最終解決的問題。如哲學問題(老
子與柏拉圖提出的主要問題,至今仍然爭論不休)、邏輯學基本問題和數學基
本問題(如數學可靠性基礎的問題,至今沒有為各家所接受的解決方案)都
是如此。即使在一個層次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會在更深的層次上以新的形
式表現出來,然而這也是科學研究領域中為更多人矚目的一個問題。基本問
題的解答需要高度的創造精神、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想象力,需要建立在
經驗共鳴基礎上的直覺理解和跨域類比與核心類比,而邏輯思維工具在這裏
僅僅起著次要的作用。
2.非基本問題
非基本問題是一個領域或學科中的低層次的問題或局部性的問題。它可能從基本問題派生或導出,也可能是運用歸納法從經驗中提煉或概括出來的。非基本問題的解答要受基本問題的製約;同時,非基本問題的解決也會反作用基本問題,並促進基本問題的解決。解決非基本問題可以運用解決基本問題的方法,而且也可以使用演繹法、歸納法、域內類比法、係統方法等。
三、單域問題與跨域問題
1.單域問題
單域問題是發生在一個領域內部,隻涉及一個係統、一個學科的問題。單域問題也有簡單和複雜之分,有些問題解題難度也比較大。如生物學的基因問題,物理的原子結構問題等。但總的說來他們都是單質的(而不是多質的綜合體)。單域問題具有高度的純粹性、明晰性、確定性和完整性。單域問題一般處在領域的主體範圍之內,以建立普遍的規律為宗旨,多采用單純的演繹方法。
·第六章.問題及問題的發現·
2.跨域問題
跨域問題是涉及多個(大於2)領域,多個係統、多門學科的問題。跨域問題一般都是複雜的綜合性問題,具有整體性、交叉性和橫斷性。比如天然自然與人工自然的生態平衡問題、戰爭勝敗問題、環境汙染問題、經濟發展問題等都是跨域問題。跨域性問題的解決需要熟練、靈活運用係統思維、辯證思維、次協調思維、信息方法等。解決這類問題,必須統籌兼顧全麵考慮、相互協調、多方合作以達到整體的合理性與優化性。
四、科學問題與技術問題
1.科學問題
這裏的科學一詞指廣義的科學,因此我們研究的科學問題也就包括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概念是很難定義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解釋。從廣義上講,科學是指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認識,並利用客觀的規律性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因此科學問題也就是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所涉及的所有問題,這也決定了科學問題所應具有的特征。
科學問題是特定時代在特定的知識背景下提出的關於科學認知和科學實踐中需要解決而尚未解決的問題,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標和應答域。科學問題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時代所提供的知識背景決定著科學問題的內涵深度和解答途徑。問題在不同的事實和經驗背景下其內涵深度也是不同的,如針對遺傳的奧妙這一古老的科學問題,19世紀末思考的是“種質”問題(魏斯曼提出),20世紀初討論的是“基因”問題(摩爾根提出),20世紀50年代則提出生物大分子DNA的結構問題(沃森和克裏克提出)。背景知識還製約著解決問題的途徑。對有些問題因受目前認識和經驗水平的限製,其求解目標和應答域尚不明確,則這樣的問題還不能稱為科學問題。具體的科學問題是有預設的,也就是說研究活動是從有知開始的科學問題及預設,是在一定背景知識下提出的,因而解決問題也是在背景域中收集材料、提出假說、建立理論、進行實驗、驗證的活動,解決問題也體現為背景知識的創造、修正或擴充。科學問題蘊涵著問題的指向、研究目標和求解的應答域。科學問題從形式上可以分解為三種主要類型:首先,“是什麼”的問題。這類問題要求對研究對象識別或判定。如原子是什麼?遺傳基因是什麼?其次,“為什麼”的問題。這類問題要求回答現象的原因或行為的目的,是一種尋求解釋性的問題。如“為什麼牛有四個胃?”最後,“怎麼樣”的問題。這類問題要求描述所研究對象或對象係統的狀態或過程,是一種描述性問題,如太陽係的結構是怎麼樣的?一般把問題指向的研究對象,稱為“問題的指向”。第一類問題指向是自然界的某種可觀察的實體或現象,第二類問題指向現象的原因,第三類問題指向對象係統的狀態或過程。
問題通常以疑問句的形式來表述。科學問題不僅包含了問題的指向和與特定的疑問詞相聯係的義項,而且還包含了問題的“求解應答域”。應答域指在問題的論述中所確定的域限,並假定所提出的問題的解必定在這個域中,這也是一種問題的預測。上述相關內容,不難看出科學問題的預設不僅是知識背景的前提規範,也是指導、鑒定科學問題的客觀標準。首先,預設盡管是一種猜測,但在實際科學探索中,卻能起到定向和指導作用。預設的應答域可以排除許多因素,能對解決問題提供明確的方向;否則,若問題隻有求解目標而沒有應答域,其求解問題可能是一個無限定的全域,這樣的問題就不能構成科學問題。其次,科學問題也有真實與虛假之分。區別真假問題,也取決預設的真實性。如果預設是真實的,則科學問題的提法才是正確的。例如“牛為什麼有四個胃?”因為預設牛有四個胃是真實的,所以“牛為什麼有四個胃?”這一科學命題也是真實的。反之,如果預設的提法是錯誤的或虛假的,科學命題也就不能成立。比如“如何製造一部永動機?”因為根據能量守恒定律“永動機”是不可能存在的,預設是虛假的;因此“如何製造一部永動機?”的命題也就不是科學問題。最後,預設也是判斷科學問題與非科學問題的標準。劃分科學問題與非科學問題是依據其預設狀況,背景知識的性質來確定的,如果預設是科學知識,則是科學問題,預設是非科學知識,則問題也是非科學問題。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盡管預設是真實的,但也不屬於科學問題。
科學問題的解答沒有機械的、固定的、普遍有效的規則,有的隻是主動、活躍、持續的探索,甚至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提法,多種不同的答案,但必須給予概括的、客觀的、準確的和批判的解答。科學問題的答案可能是發現新的事實,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論等,但其結論必須要求有普遍性、適應性、可檢驗性和可重複性。解決科學問題目的要求不盡相同,但都運用批判性思維、規範思維、抽象思維、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精確的數學思維。
2.技術問題
技術問題所指的“技術”一詞同樣指廣義的技術,因此我們研究的技術問題也就包括了如下幾方麵的內容:
物質性技術:物理(民用、電氣、空間工程等)的技術、化學工程的技術、
·第六章.問題及問題的發現·
生物化學的技術、生物學的(農學、醫學等)的技術。
社會性技術:心理學(教育、精神醫學等)的技術、社會心理學(工業、商業、戰爭心理學等)的技術、社會及公共管理領域(政治學、法律學、城市規劃等)的技術、經濟學(管理科學、運籌學等)的技術、軍事科學技術。
概念性技術:計算機及信息科學領域中的普遍性技術(自動化理論、信息科學、線性係統、控製論、優化理論等)。各個領域中的問題等技術的多重性因素決定了給技術定義是很難的,但理解技術的含義必須深刻的理解技術的本質,理解了技術的本質,才能對技術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研究技術的本質,首先必須明確技術的範疇,技術的基本範疇是活動過程,即製造和行為活動過程,技術過程隻能是製造過程——即勞動過程。其次,還必須明確技術的目的,技術的目的是控製和掌握世界,基於上述理解可以認為技術的本質就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各種活動方式、手段和方法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