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第一節 創造、創新實踐的動機及其關鍵因素分析
一、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誘發點分析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動機的。是什麼原因引發人的創造欲望與活動的,說法不一。一般地說,主要的觀點有以下三種:由人類的需求引發的創造與創新活動;由實踐活動中發現、遇到並必須解答的問題引發的創造與創新活動;由人類生產、生活中存在又必須解決的矛盾引發的創造與創新活動。
信息交流與反饋
調查研究、信息收集、預測、可行性分析或論證、評價、調整、決策(所載內容在必要時選取、使用、對有些過程可以略去)
開發前端
開選題
發後端
方案設計生產設計必須步驟
可省略步驟
圖7-1.產品創造開發詳細過程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上述三種說法是從不同活動階段、不同認知角度、
不同認識程度提出來的;應該說三種原因都可以成為創造與創新活動的動機,
並促成創造與創新活動的展開與實現。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就“需求”、“問
題”、“矛盾”三者關係做出分析:
需求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一個事實概念,是人類生存乃至更好的生存必
須得到的保障。需要是現實的,需求是現實中無法實現而發展中必須實現的“新”需要。所謂“逢新必創”,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生存;因此,有需求必然有創造活動,責無旁貸。因為需求是人類對需要產生的要求,是有主觀認知條件或目標的。因此,為需求而展開的創造與創新活動是一種有已知
條件或部分已知條件信息(如功能要求)的狀況下進行求解的創造與創新活動。
問題是要求回答和解釋的題目,需要研究、討論並加以解決的疑難、矛盾,
事物存在的事故或麻煩,也可以認為是事件或事物的關鍵之點。問題是客觀存
在的,也是在生產、生活乃至一切社會活動中顯現出來的;可以說沒有人的活
動也就不會發現問題。在解決需求而開展的創造與創新活動中,大多是近乎全
新的內容,無經驗積累,初始條件有欠缺,因而活動過程存在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可以認為很多問題是在滿足人類需求及其相應活動中產生的。既然問題是客觀
存在的,因此,必然存在產生問題的情境,對應問題的已知條件,作為求解的
依據或前提。所以,解決問題也必然需要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參與。
矛盾,泛指言語或行為自相抵觸的現象,以及事物與思維內部各對立麵
之間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關係,具有互相排斥的性質。創造與創新實踐
活動過程中,建構一個完善的係統並以其輸出的功能來滿足需求是創造與創
新實踐活動的終極目標;而係統本身又是一個多組元構成的整體,組元之間、
係統與環境之間出現相互抵觸、排斥、對立的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不解決這
些矛盾,係統將無法輸出良好、完善的功能直至無法輸出功能。因此,發現
矛盾是滿足人類需求的創造與創新活動中客觀存在的必然,解決或減少矛盾
也便成為創造與創新實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動。所以,也可以斷言矛盾是
滿足人類需求的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始發點或關鍵點。
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是由兩個或以上事物(結構原理各不相同)組成的係統;
盡管也存在各自獨立的情境或特性,但由於涉及麵廣、信息複雜多變因而表
現為信息相對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了解決矛盾問題的難度,這就產生難度
較大的創造性活動。以大家所熟悉的拖拉機為例,輪式拖拉機是廣泛應用的
農業機械,具有田間作業和鄉間運輸兩大主要功能,也是矛盾相容的典型。
田間作業又可以分為固定作業和運動作業兩種類型。由於需求功能與環境的
不同,便造成了拖拉機設計中的諸多矛盾,也就要求在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過程中盡可能的化解或減少矛盾。拖拉機田間固定作業主要用作排、灌、脫粒、
粉碎等,主要功能是動力輸出並保持與直接作業機械,如泵、拖拉機之間的
距離,以保證傳動機械(皮帶傳動、鏈傳動)的張力,這就要求拖拉機有較
好的附著力、製動力,並使發動機在相對高速的經濟狀態運行,以達到節油、
高效的目的。而以耕、耙、播、收工作為主要形式的田間運動作業環節則需
要首先保證拖拉機具有較大的附著力;同時,田間運動作業還需要具有較大
的牽引力、直線行駛穩定性等需求性能。為保證田間作業的需求,拖拉機後
輪采用大輪胎、深花紋,前輪大前束、側傾,柴油動力等措施。然而,上述
措施卻與運輸作業需求特性相矛盾——大直徑深花紋的驅動輪造成振動大,
嚴重影響行駛平順性;後部重量增加,不僅增加行駛阻力,而且造成前輪附
著力減少。前輪前束、側傾過大,影響了轉向靈活性與操作阻力,並增加轉
向的不安全性;同時,運輸需要在較高速度下行駛,因而也難保證發動機的
經濟特性。為此,現行拖拉機設計中采用兩個變速杆的雙級變速設計,後輪
加裝可拆卸配重等手段,解決了部分矛盾,也留有部分矛盾以待後人解決。
轟動世界、影響巨大的9·11事件,最直接的原因是駕駛艙門缺乏針對惡
意入侵的防範功能,導致飛機被恐怖分子控製,直接導致飛機撞樓事件的發生;
這一慘劇付出了近3000個鮮活生命的代價,對美國造成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
元,相當於當年生產總值的2%;同時也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產生不可估量的
影響,據估計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損害甚至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接受教訓,9·11
事件以後,對飛機駕駛艙門改進設計,可以完全阻止非法進入的可能,提高了
航空安全性。然而,最近德國之翼航空公司的一架載有150人的A320客機在
法國南部墜毀,導致150 名無辜生命損失的最直接原因是駕駛艙門阻止了善意
的應急進入的可能性。上述兩個例子說明,在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中矛盾問題
的相對性、持續性是很難避免的,這也是技術含量最大的創造現實。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識到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所提出的四個誘發點“需
求”、“問題”、“矛盾”、“任務”都是客觀存在的、相容的。為統一概念的使用,
除必須提及的情況,一般以“問題”敘述。
選擇某種需求作為創造與創新實踐的選題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能提
高成功的概率。具體地說需求可以分解為“應該有”和“必須有”兩種情況。
不論哪種情況都包括時間性、連續性、現實性、環境適應性、差異性、跨越性、
獨立性等因素。因此,需求與創造、創新實踐必須以當代現實為基礎。20 世
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國北方,玉米、雜糧還是賴以生存、果腹的主糧,如今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已成為保健、養生的佳品;20世紀八九十年代PP機還隻能為少數人使用,如今手機一年一更新,功能不斷進步的智能手機成為大眾消費品;可見需求與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是相對同步的。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識到,當對某一事物產生創造動機時,首先要對相同、相似、相近的現有事物的原理、功能、效率、生產技術、材料等進行深入研究;並對現實的環境因素(如資源、法規、環保等)作初步考查後,提出需求指標,進行初步評估、判斷後確立開發目標,以提高創造、創新實踐的成功率。在確定創造、創新實踐目標時,還應充分注意需求者的比重,根據不同的需求確立研發策略。
當然,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因某些領域科學技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而提出更高的期望,以及充分考慮現實的基礎上產生更大躍遷的欲望。還應指出的是創造動機有的來自於直覺,有的來源於使用中的問題和矛盾;對於後者,可以以問題、矛盾產生過程所涉及的基本情境、前提為依據;而對直覺則應當使用相關方法做進一步考察,使其更貼近事實,以保證動機的準確性、可行性。
如果說“需求”、“問題”、“矛盾”、“任務”幾者的區別多表現為形式、難度、環境與資源乃至方式、方法上的差異。從創造性解決技術相關問題的思維與行為的角度,就可以表述為一般技術性思維與較難技術性思維。同時,還可以根據難度、信息量等加以區分。本文將各類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誘發點特征用表格形式表述,如表7-1 所示。
表7-1.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四個誘發點差異比較
任務 需求 問題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