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狀況 目標明確、信息充分可靠、方法已知、資源充足 目標現實、信息較充分、方法未知、資源較充足 目標明確、環境現實、信息不充分不可靠、方法未知、資源未定 目標明確、信息欠缺、方法未知、資源未定
相關參數 一個 多個 對應性:一個或多個 對應性:與矛盾數量相關
難度 很小、標準任務 一般(隨複雜程度相應提高) 較難的 最難的
在人類實踐活動中所占大致比例 80% 16% 3% 1%
方式 技改革新 創新 創造與創新 創造
由於“矛盾”是因具體研究內容而表現出來,需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任務”則完全來自於上級的指令。因此,對上述兩者本書將不從概念及其基本屬性較多進行解讀。“問題”已經在本書的第六章進行過係統說明,本節將僅對“需求”及其相關問題展開說明。
二、需求及其典型問題的分析
需求從詞義上理解是人們對應該有或必須有的事物提出來的要求。在創造性開發選題與產品開發中無不以需求作為依據,事實也表明沒有需求的事物也就失去了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存在的空間和意義。然而該怎樣認識需求,如何確定需求卻很少有人做出認真的分析。要分析需求就要對引發創造動機的具體需求目標特征及相關動機進行闡述,目的在於為創造動機作進一步的判斷,確認動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需求的特征
需要是應該有和必須有二重含義,泛指人類生存、生產、生活所需的各種事物及產品;而需求則是對所需事物產生的具體的要求乃至追求。維持人類的生存,不僅要通過物質供給、保證生命與生產能力的延續,也要提供生產工具、生產原料、生活用具和精神產品以維持社會係統的存在與發展,需求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有其獨立的特征和表現。
(1)
需求是具體的、現實的,有其自身的起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並受自然與社會多種影響與製約,是非抽象的、自在的曆史產物,有其客觀性,並隨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不斷適應性的變化。人的自然生理需求則相對比較穩定,因而需求也就不能成為科學與各種技術及其創造與創新的唯一源泉和主宰。
(2)
需求與相應的技術具有時代的特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的素質提高相適應。例如沒有蒸汽機、內燃機的問世就不會產生對火車、汽車的需求。特別是人的素質提高,不僅加深了對自然界和自然規律的認識,也提高了創造力,這樣才能提出適應時代的需求。
(3)
需求和願望有時會超越時代、脫離現實,以假說、大膽的預測乃至近乎幻想提出要求,但也同樣會影響到需求的變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激光技術的應用、超音速飛機的應用、各種探月裝置等。因此,對一些超越現實的需求,必須審慎對待。
(4)
機遇、幻想乃至遊戲同樣會產生新的需求。青黴素、安全炸藥均產生於機遇;酒精、鹽酸是幻想煉製長生不老藥的副產品;而自行車純粹是起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源於遊戲,卻以創新普及而告終。對這些非技術活動產生的需求,不僅要慎重對待還要時時關注、趨利避害。
(5)
需求的產生具有連續性。它絕不會因為缺少科學技術的支持而永遠停滯,如取火技術,經曆幾千年的緩慢發展,終歸會產生躍進;也不會因為有先進技術的支持連續飛躍而抵達所謂最理想的極端,如手機近年來可謂是年年翻新,卻也不會因此而止步。隻要人類社會存在,需求就會永在,而且會不斷進步、不斷演化、持之以恒。
(6)
需求有線索性。需求並非是某個、某類、某領域的孤立事物。從縱向講科學技術發展促進需求的發展和人類素質的提高,人素質提高後又會提出新的需求。當需求與科學技術產生矛盾時,需求又會為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課題,環環相扣、無從間斷。從橫向而言,一種需求也會帶來不同領域中新需求的產生:如居住環境改善的需求帶來房地產開發的需求、裝飾與裝修材料的需求,對醫療與保健的需求帶來對保健品的需求、藥品的需求以及醫療器械的需求。這就是所謂綱舉而目張。
總之,認識需求的特征,也為需求標的物的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開發方向、方式與方法。
2.需求的分類
需求是一個詞義廣泛的概念,人類從事任何活動無不以滿足需求為宗旨,需求的分類方式、也有多種方式方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一,按照需求的性質劃分有基本自然需求和其他需求。基本自然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和生存需求,如衣、食、住、行、繁衍、安全、醫療、防疫等,除了基本自然需求以外,均可稱為其他需求。這種分類方式體現出以人類為中心的理念。
第二,按人類社會屬性需求範圍劃分則有“人的社會需求”與“社會人的需求”。“人的社會需求”是以人的集合為基點,泛指服務於社會的需求,如生產需求、經濟需求、流動需求、政治需求、組織需求、文化需求、管理需求;而“社會人的需求”則是指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具體需求,除自然需求,還有職業需求、學習需求、美的需求乃至其他生活需求。
第三,按照需求的本質劃分需求可劃分為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物質需求有自然需求、工具需求、生活用品需求與其他實物需求,這是開發中的一個重點;精神需求則指文化、教育、娛樂需求等。
第四,按照所需產品使用方式劃分需求可劃分為直接需求與間接需求。直接需求是由需求主體直接使用或直接受益的需求,間接需求是指用於生產“直接需求載體”的需求,如科學需求、廣義的技術需求、管理需求等。
第五,按照所需產品使用時間的劃分需求可劃分為現實需求與超前需求。
一切現實條件可以取得或經過努力可以實現並直接用於生產生活的需求,均
可作為現實需求。超前需求盡管有時脫離現實或尚未完全掌握其客觀規律,
但並不是非科學,不一定是永遠不可實現的目標。有些超前需求追求過程也
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電話、原子能、激光等,研發時都曾存在過超
越現實的階段,可是成果一經產生,卻能使社會生活實現一次飛躍性的進步,
就像“嫦娥奔月”從幾千年的神話而今成為現實一樣。
分析上述觀點,事實不難看出,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出發會對需求有不
同的認識結論,然而總結其共性就是所有需求最終都以產出物(具體產品
或非物質的係統形式)為滿足需求的具體表現形式。本書是以研究技術係
統創造與創新及廣義的產品開發為研究目的的。下麵將圍繞這一命題對需
求進行探討。
3.需求與科學、技術、欲望
(1)需求與科學
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資源、改造自然、創造人工自然是人類活動的根本目的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原動力。認識自然即發現自然物質現象及其特性,分析總結自然規律和科學原理,並用以指導人類的各種活動,這便是科學的基本範疇。人類是自然係統中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其自身的發展與一切行為不僅要接受自然規律的約束,也接受自然規律的指導。因此,科學就成為人類的第一需求。
一切人工自然產品都是以應用自然原理、符合自然規律為前提條件,盡管人們有時對某些人工自然產品尚缺乏理論認識,但其必然是符合科學原理和客觀存在的,並且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就如長生不老藥終歸是人的幻想一樣。科學發展為人工自然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培養了人類鑒別素質和認識水平,並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當需求與現實產生矛盾時,人們必須麵對因需求而產生的疑難問題並繼續探索、改造自然,從中發現新的自然規律與科學原理。因此,可以說需求與科學發展也是互為促進,構成螺旋增長結構,節節攀升。
(2)需求與技術
從技術的定義可以認識到,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求遵循自然規律使用自然界物質、能量和信息來創造、控製、改造和應用人工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人類需求的目標是要通過創造、設計、生產出的產品來實現的,整個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創造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卻要依靠技術技術裝備的指導和加工來完成的,而自然係統構建的目的也是直接或間接滿足社會整體或個人的需求。因此,可以認為技術的目的就是滿足社會需求。盡管有些創造成果和需求來源於機遇,然而得到公認的技術及其創造活動仍然是源於需求的。技術發展史也充分證明了生活需求、生產勞動、其他各種活動需求,也決定了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由此可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實現了需求的目標並促進了需求的發展,需求的發展又使技術實現了更新和進步。因此,需求與技術是雙向作用的,其互動機製如圖7-2 所示。
圖7-2.需求技術互動機製
(3)需求與欲望
需求與欲望是兩個相連的概念。需求是由需要產生的要求,是以客觀需要產生的直觀意圖。欲望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具有更多的主觀意願,也反映人不斷追求的本性。欲望同樣是支持社會進步的動力,但也表現為不同的動機;因此,在創造與創新活動中必須把握好合理對待欲望的尺度。具體說欲望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