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創新理論與實踐34(3 / 3)

第一部分,前言。

內容包括:a、調查的目的與意義。b、介紹調查主辦單位。c、對被調查

者回答問題的要求。d、申明保密的責任和保證。e、對被調查者表示感謝。f、

返回問卷的時間。

第二部分,指導語。

指導語是用來指導填寫問卷的文字說明,主要是指填表的方法、要求、

時間及相關注意事項等。指導語要求遣詞準確,通俗易懂,使人看後就能填

寫無誤。指導語內容包括:a、選出答案做記號的說明。b、選擇答案數目的說明。

c、填寫答案要求的說明。d、關於答案適用哪些被調查者的說明等。

第三部分,主體。

問題是問卷的核心內容,也自然是問卷的主體部分。編製的問題必須概

念明確、內涵清晰,表述簡明,適應被調查者的程度,符合調研的目的要求。

對“一題多解”的情況要特別注明。

第四部分,結束語。

結束語是問卷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包括:a、對被調查者的合作再次致謝;征求對本次問卷調查的感受與建議;提出本次調查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一般以開放式問題的形式放在問卷的結尾。

②問題設計

問題設計是問卷設計中的關鍵,它直接影響到問卷本身的質量,關係到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和科學性。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進行問題設計時,要保證問題具備合理性、科學性、藝術性三大特點。

第一,合理性。保障問題的合理性需要注意如下三點:首先,分析問題是否為研究課題所必須。其次,探討問題對被調查者是否全部適用。最後,確認提問的形式是否適合被調查者。

第二,科學性。保障問題的科學性同樣需要注意三點:首先,使問題盡可能單一,避免增加訪問的難度。其次,問題應盡量中性,使問題不帶傾向性、避免誤導。最後,問題含義盡量明確。在提問題時,應邏輯清楚(不抽象)、詞義準確(無歧義)、語言通俗易懂(盡量少使用專業詞彙)。

第三,藝術性。問題設計還應講究語言藝術,特別是對一些敏感性問題,提問時盡可能采用委婉、迂回、虛擬等方法,幫助被調查者消除顧慮。

根據不同的調查需要,可以設計開放式、封閉式和半封閉式三種形式的問題。

開放式問題是指研究者隻提出問題,不列出任何答案;被調查者可以自由回答。

設計封閉式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還要提供備選答案;以限製回答的方向和數量,便於統計分析。

當研究者對問題尚不完全了解或者答案太多時,可以使用半封閉式問題。

③問題回答方式的設計

回答方式的設計,既要有利於結果的處理和分析,又要有利於被調查者的填寫和回答問題。調查者提問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回答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設計問題時可以使用是否式、填空式、多項選擇式、排列式、量表式等形式。

4.調查研究結果的處理

調研工作全部結束後,要對全部材料分類歸納、分析提煉、綜合,獲得明確的結論。對調查研究結果處理是調研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一般有如下幾種處理方法。

(1)

歸納法。這是由個別性前提得到一般性結論的邏輯推理方法。如果作為個別事物的調查對象不斷重複相同或相似的結果,那麼,抽出的一般性結論大多數是正確的。

(2)

對照法。對照法即比較法,是將調查所得的兩組或兩組以上材料對照、比較,從中獲得相關結論。

(3)

計算法,即使用數學計算方法處理調查結果。

(4)

圖表法,就是用圖表來表達調查結果,這種方法最具直觀效應。

(5)

編程處理法。是將資料信息存入相應存在設備實現電子化,經軟件

處理,獲取需求的結論。

經過調查,對所得信息處理之後得出結論,用結論作為深入研究開發、

設計的依據,激發創新思維,更能保證研究結果實踐性、可行性和提高使用

價值。

四、資料收集

1.資料及資料收集的概念

(1)資料

資料是科學、技術、生產、管理及一切領域的研究與社會實踐記錄,是

科學技術人員及一切社會工作者勞動的結晶,積累了許多有用的事實、經驗、

理論、技術數據和方法,反映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資料是科學技術研究

與創造、創新實踐活動的基礎,是一切物質與精神產品生產不可缺少的依據

和原始材料。資料的收集對科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各類人群學習、研究

與實踐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資料是指工作、生產、學習和科學技術研究等參考需要而收集或編寫的

一切公開或內部的材料。因此,一切文字載體的文獻都可被稱為資料。

資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資料涵蓋了一切文獻載體,包括印刷型(書

刊、報紙、小冊子、簡訊、圖紙、圖表等)和非印刷型(磁帶、光盤、膠卷、

電影膠片拷貝等)的文獻。

狹義資料是指用於交流、交換、會議散發的各種知識載體,單位印發的非正式出版物,一次、二次、三次文獻的綜述、總結、述評、報告、工具書、檢索工具書及原始記錄手稿等零次文獻。文獻是資料的主要來源。

(2)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就是要根據所從事研究、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以及生產實踐活動的性質,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係統地把最新、最有用、價值高的事實材料或數據收集起來,供研究與實踐使用的過程。

2.資料收集對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活動的意義

豐富的資料是開展科學技術研究與生產實踐活動,並使之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和重要保證。隻有充分占有、“消化”資料,才能促進創造性思維活動,提高實踐者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在選題決策、設計、生產實踐,資料都是重要的依托和不可缺少的指導性材料;掌握資料也是提高知識水平的有效途徑。資料及資料收集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1)占有和掌握資料是選題的重要前提和依據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資料收集是開展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收集資料,可以熟悉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現狀及演化規律。在綜合、分析已有科學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經驗,可以掌握當前研究成果的優、劣、薄弱環節與空白;再依據需求和自己的能力與興趣,選擇可行性課題作為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選題方向。如果占有的資料少,不熟悉現狀與發展趨勢,選題時難免會產生不準確、遺漏、重複等問題;這樣,很可能使創新成果打折扣,影響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2)占有和掌握資料是產生觀點的基礎

資料收集是學習和知識積累的過程,為開展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論證、預測奠定了基礎。一項有價值的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必須有正確、鮮明的觀點。觀點的形成來源於對大量資料的分析、研究、提煉與升華。隻有占有大量資料,並進行充分研究,才可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並從中發現係統關係、外界影響、內部聯係,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產生創造性的設想。占有資料越多,分析、比較就會越充分,判斷才能更準確;這樣,才容易產生獨到的見解。

(3)占有和掌握資料為持續解決問題提供思路資料收集是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的起點,不僅為實踐活動選題和提出觀點奠定理論基礎,而且也貫穿於係統研究工作的過程之中。

一方麵,當初始資料收集之後,在使用的同時,難免會發現不足、不全、不準之處,還需要進一步收集、補充、跟蹤收集。同時,在論證、預測、決斷、設計等過程中,以及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還要有針對性的繼續做資料收集工作。因此,可以說資料收集工作是伴隨著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不斷完善和更新的持續性工作過程。

另一方麵,資料也是組成知識的重要一環。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難問題、技術問題及各種矛盾,資料是解決上述問題必不可少的依據,為認識、分析、掌握理論問題產生及發展脈絡,深入了解問題產生原因,準確地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進而解決問題,提供了依據和方法。

3.資料收集的途徑、方法和要求

(1)資料收集的途徑資料收集的途徑多種多樣,應根據資料資源的現實條件,從多渠道、多

方麵、多角度收集和積累。資料收集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種:

第一,從書籍中收集資料。

根據需求,閱讀相關書籍,提高知識水平,加深對研究內容的理解,發

掘出有價值的資料。第二,從報紙、刊物中收集資料。

無論是報紙還是刊物所承載的信息都具有新潮及時的特點,時政、經濟與學術發展動向同步,有較高的政策與學術水平,涉及環境、法規、科學技術等多方麵的問題。因此,報紙、刊物是一個取之不盡的適時資料源。報紙、刊物與書籍相比,具備周期短、時效性強的特征;同時,還是學術爭鳴的最前沿陣地,能夠反映一些新動向和新成就。創造與創新實踐者應養成閱讀報刊、收集資料的良好習慣。

第三,從文書中收集資料。

文書包括國家機關及上級主管部門下發的各種文件,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規,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以及重要的政治理論文章和機關內的各種內參、簡報等。這些資料反映了當前社會發展的一些重要信息,從中不僅可以了解上級意圖,還能夠掌握國家及地區的發展策略和重點信息,為拓寬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思路提供基礎支撐素材。

第四,從檔案中收集資料。

檔案是曆史活動的真實記錄,國家、地區、部門、行業、企業或一個事件都會有其發生、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也會有大量記載經整理、存檔成為檔案。不了解事物的過去,就很難對其現狀做出正確的判斷。大量的曆史資料可以為現實工作提供參考,TRIZ理論就是以曆史上的專利為基礎,用物場分析理論幫助實踐者實現發明與創新。因此,創造與創新實踐者應注意從檔案中收集資料。

第五,從實踐中收集資料。

在日常工作實踐中,應注重日常觀察,把所見、所感、經驗體會等第一手資料記錄、整理、收集起來,作為資料備用。

(2)資料收集的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因人而異,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堅持隨時做筆記。筆記的內容包括:讀書提要、摘粹、專題分類筆記、

疑難待考記錄等。

第二,做剪報。做剪報是指在讀報刊發現有價值的資料後就剪下來,再按工作需要分類、集貼成冊、編序備查用。

第三,編目法。編目法是指對所有收集的資料,整理、分類、裝訂,列

出目錄作為資料索引,這種方法便於利用原有資料。第四,寫工作日記與大事記。第五,收集資料性資料。資料性資料是指報紙每月的索引,期刊每年最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後一期刊登的各期的總目錄,論文、圖書索引等;這也是收集理論研究資料比較方便的方法之一。

第六,製作卡片。製作卡片是將資料或摘要隨時記入卡片,然後整理、分類、編號、保存的工作方法。製作卡片時,要力圖做到內容精要、注解清晰、規範一致,並注明來源。

第七,文獻檢索。文獻是資料的重要來源,包括數據、事實、主題信息等。隨著時代的進步,文獻檢索正逐步成為最重要、最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學術研究中需要高度重視網絡信息的真實性,盡量少引用網絡鏈接作為引文來源;可以使用學術刊物網絡數據庫閱讀電子文獻。

(3)資料收集的要求

資料收集是一項具有連續性、係統性、科學性的艱苦細致工作,必須具備良好素質才能完成、做好。收集資料時,必須滿足如下幾項要求:第一,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第二,堅持客觀性、準確性原則;第三,堅持針對性,選擇性原則;第四,堅持逆時性、持續性原則,做到持之以恒、不斷更新,掌握最新資料;第五,堅持分類原則,保證條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