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創新理論與實踐34(2 / 3)

有目的的觀察中,也可能有其他發現,轉移思維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新成果。

1935年,英國的一位物理學家接受上級委托研究一種可以消滅遠距離敵人或擊斃敵方飛機上的飛行員的“死光”任務。所謂“死光”,就是指發射波長很短,但能置人於死地的電磁波。但就在他觀察實驗中,偶然發現運用電磁波的反射特性可以探測飛機的距離和方向,於是,他中斷了製造“死光”的試驗,轉向研究電磁波反射特性的應用,根據這一反射特性,成功研製出最早的雷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研究成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不為不智。

(7)堅持觀察的持續性原則

作為觀察對象的係統、物質、能量、信息流,流動中的變化及最終輸出特性,是觀察者需要麵對的情境。如果係統是“黑箱”,觀察到的隻有輸入與輸出兩處觀察點;如果係統是“白箱”,係統結構是按觀察機製設計的,則整個係統過程都將成為觀察點;“灰箱”的觀察點數介於“黑箱”與“白箱”之間。堅持觀察的持續性原則就是要求觀察者抓住機遇不放,逐步把“黑箱”變成“灰箱”、“白箱”。

本生(Bunsen)發明的本生燈火焰、溫度可調,且具有便於手握等特點,是理想的實驗工具。當火焰誤燒到銅製燈管時,火焰呈藍綠色,加大火焰後呈淺黃色;觀察到的現象出自偶然,得到的初步判斷是銅受到高溫作用的結果。本生隨機向燈上撒了食鹽(鈉)和其他金屬或化合物(鉀鹽、鍶鹽、鈣鹽),觀察到多種相應的顏色。連續的觀察與分析為本生提出“用火焰的顏色進行快速確定化學成分的儀器分析方法”的創意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本生又與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攜手合作,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光譜儀。

上述事實不僅證明了觀察對創造發明的重要作用,也使我們認識到,連續觀察或改變觀察手段進行持續研究,對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效果。

三、調查研究

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源於需求,又以滿足社會需求為最終歸宿。創造與創新產品的生產,與自然、社會資源(人、財、物、力)密切相關;深入了解自然、社會的現實信息就成為實現並優化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基礎和指導準則,而調查則是獲得這些信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徑。

調查的直觀理解就是為了了解情況所進行的考察。“考”的本意是推求、研究,“察”是深入細微地觀察;因此,我們可以理解調查既包含調查主體對

調查對象的直接觀察,也包括廣納他人對調查對象的觀察與體驗的結論意見。

因此,調查有更廣泛的信息來源,也有助於取得更佳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調查所取得相當部分的信息有間接性,也增加了選擇信息

難度;因此,調查者必須認真研究、審慎對待和取舍。

1.調查的基本類型

調查研究的範圍很廣泛,涉及多種不同的類型和宗旨。典型的調查分類方式有如下幾種類型。

(1)

按調查對象歸屬的領域分,可以分為社會調查和自然調查。

①社會調查

社會調查是針對社會問題所做的調查,調查範圍涉及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極廣闊的範圍。如企業改革、再就業問題等。不同領域、區域差異導致調查難度大,信息不均衡、結果處理工作量較大,是社會調查需要麵對的主要問題。

②自然調查

自然調查是針對自然現象中的疑難問題等進行的調查。自然調查還可以從具體調查內容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原生態自然調查,如生物現象、生態環境、自然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另一類是科技領域的調查,如技術開發前的調查。一般說來,自然調查與社會調查相比會顯得更具體。

(2)按調查研究的目的劃分,可以分為描述性調查研究、解釋性調查研究和預測性調查研究三類。

①描述性調查研究

描述性調查研究要解決的是了解社會現象、人工自然現象是什麼樣的問題,以了解某一事物或某一問題的全貌發生、發展過程為主要目的。通過對事物客觀麵貌進行調查來了解事物或問題的基本情況,並通過對基本情況的分析,找出產生問題的關鍵點及元素間的彼此聯係,為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提供信息。

②解釋性調查研究

解釋性調查研究是以探討社會現狀之間的邏輯關係為目的的調查研究。調查不僅要了解社會現象的基本情況,更要研究分析為什麼是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就是對產生的現象通過理論抽象而進行的社會調查。

比較而言,解釋性調查研究不是對社會現象一種表麵的、片麵性的認識,而是一種本質的、全麵的、深刻的認識,較之描述性調查研究更深入。這種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將成為解釋社會現象和更進一步開發、創新的依據,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③預測性調查研究

預測性調查研究是對社會現象的發展趨勢做出推斷和估計的調查,主要關心的是事物未來將怎樣。這是通過對事物的過去、現在進行分析,尋找演進規律並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與途徑。

預測性調查研究是製定社會發展規劃、創新產品開發與市場需求前景分析都必須經過的長期調查階段,其調查研究結果事關國家、單位或一種事物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意義重大,但研究難度也較大。

(3)

按調查研究的時序劃分,可以分為橫向調查與縱向調查

①橫向調查研究

橫向調查研究是在同一時間內對某一社會現象開展調查研究的一種類型。橫向調查耗時較短,但投入較多,多用於範圍較大的調查。

②縱向調查研究

縱向調查研究是在一個較長時間段,對社會現象或事物的演化過程變化內容及變化規律進行研究。縱向調查研究還可細分為趨勢調查研究、同期群調查研究和追蹤調查研究,一般要在同一時間段內至少要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時間點進行同樣的重複研究,以避免間距過大而失真。

(4)

按調查研究的性質劃分,可以分為定性調查和定量調查

①定性調查研究

定性調查研究是對某一社會現象以現有的文獻資料或經驗材料為依據,運用演繹、歸納、比較、分類、矛盾分析等方法,對某種事物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②定量調查研究定量調查研究是運用概率和統計原理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征、數量關係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數量變化等方麵進行的研究。

從調查研究發展趨勢看,應將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從定性出發、經過量化過程再返回到定性。

(5)

按調查研究的對象的多少劃分,可以分為全麵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①全麵調查研究,又稱普查,是指對研究對象的全體所做的無一遺漏的調查。

②抽樣調查研究

抽樣調查研究是一種非全麵調查。所謂抽樣調查,就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隨機地抽選出一部分個體作為總體的代表進行調查研究,並根據調查結果推斷或說明總體。抽樣調查以樣本代表總體,既節省人力、財力和時間,又使調查更深入、更具體。應當注意的是,在抽樣之前,對總體的各種特征應有全麵的了解,並控製其中無關緊要的特征和因素,以使抽樣的資料正確地代表總體。為順利地抽取有代表性的樣本,首先應界定研究總體,然後才能確定樣本單位;合適的樣本數量則要依據總體的性質、抽樣的方法及推論所需的正確程度來確定,盡可能抽取夠大的樣本,才能更好地代表總體的特征。比較典型的抽樣方法有:分類抽樣、整體抽樣、隨機抽樣和有意抽樣等。

③個案調查研究

個案調查是指在全部研究對象的範圍內選取個別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個案調查可以采用訪問、座談、觀察等方式,對於認識總體來講是一種定性研究;有時會因對象較少,典型性程度的大小不一,導致調查結果的代表性得不到保證。

2.調查研究的基本步驟

調查研究是指對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和解答的全過程,其基本步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調查階段、研究階段和總結與應用階段。

(1)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調查研究的基本規劃設計。其主要任務是:①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探討來選擇、確定研究課題,明確調查任務,需要說明的是在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中,很多調研工作在選題之前就開始了;②經過初步探索和調查研究,明確課題的目的、意義和要求;③確定研究的指導思想、理論或技術基礎,明確研究的基本概念、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或要實現的基本功能;④提出研究設想,按研究的目的要求,明確調查內容和範圍;⑤確定調查研究的類型、方式與方法;⑥將調查內容具體化,確定調查指標;⑦製訂抽樣方案,明確調查對象(區域、單位、人群),選擇抽樣方法;⑧製訂調查方案和調查大綱、組織培訓調查人員、準備問卷圖表等。

準備工作應當充分,明確中心和重點、抓住關鍵問題,保證調查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取得更好的成果。

(2)調查階段

調查階段的任務是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資料,為研究開發提供可靠的依據。因此,必須按調查設計的內容和要求係統、客觀、準確地獲取經驗材料。

(3)研究階段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研究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全麵地占有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係統的整理、分類和分析。

對資料整理、分類的目的是將大量的原始資料簡化、條理化、係統化,其主要工作是對資料進行檢查、核對、歸類、辨真偽、去粗取精。分析資料時,應由表及裏、層層深入,從事物的相互聯係中進行綜合、抽象和概括並做進一步理論分析,從整體上把握現象的本質特征及元素間的必然聯係,找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一般規律,並找出問題的疑難和矛盾加以解決。

(4)總結與應用階段

總結與應用階段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工作:①撰寫調查研究報告,說明調查結果或研究結論。②對調研報告及結論進行評估,檢查事實數據、統計分析結論等的正確性。③開展本次調研工作總結。④將調研成果和信息提供給下一工作程序或實踐環節應用。

3.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1)訪談調查

訪談調查可分為個別采訪、開調查會兩種方式,通過提問或討論進行訪談調查。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的準確度與可信度,一般按下列步驟進行調查工作。

①訪談前的準備工作第一,明確訪談目標。要根據研究目的和信息占有情況確定訪談的目標和問題範圍,有的放矢。

第二,選擇訪談對象。選擇訪談對象是以隨機性與代表性相結合的原則抽取樣本。樣本的數量隨訪談研究的性質不同而增減,探索性、縱向訪談樣本可以少些;驗證性、橫向訪談樣本可以多一些。

第三,編製訪談問卷。編製訪談問卷首先要確定研究變量,然後針對研

究目標和變量,以研究目標為主線展開編製問題。第四,製訂訪談計劃。如方式選擇,時間、地點選擇,進度安排等。第五,選擇培訓訪談者。

②進入訪談現場

進入訪談現場,並非形式的進入,而是情感的投入,融洽感情是訪談必不可少的保證。創造融洽的現場氣氛,突出主題、適當引導,圍繞主題展開訪談。

③實施訪談

實施訪談是訪談的實質性階段。訪談過程中要適時提出問題。提問要清晰、明確、委婉、易懂、從容不迫。控製談話節奏,淡化敏感性問題。掌握層次,及時總結,做好記錄。

④結束訪談

結束訪談時要做好以下三方麵工作:第一,訪談時間要適當,不宜時間過長,又要遵守預先約定的時間長度。第二,結束訪談應自然,可根據現場情況捕捉恰當機會自然結束。第三,訪談結束前應向被訪者致謝。

(2)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一種簡便易行、節省時間、地域人員寬泛的調研手段,也是研究者最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用該方法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較容易整理和統計,用無記名形式問卷比開調查會更容易獲得某些有價值的信息資料。該方法的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問卷無法收回,會影響材料的代表性。

①問卷的基本結構問卷設計包括準備、設計問卷初稿、試用和修改等幾步。一份完整的問

卷一般由前言、指導語、主體和結束語等部分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