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創新理論與實踐34(1 / 3)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第三節 信息與信息收集

一、概述

1.信息及相關典型問題回顧

21 世紀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能源、材料成為影響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以及創造、創新實踐活動的重要因素。

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無處不在;沒有信息,一切社會活動都將成為“盲人瞎馬”、不知所終。

什麼是信息?信息一詞在英、法、德、西班牙語中均是“information”,日語中為“情報”,我國台灣稱之為“資訊”,我國過去稱之“消息”。對於信息的認識眾說不一:

經濟學家認為“信息是提供決策的有效數據”

美國信息管理學者霍頓(F.W.Horton)將其定義為:“信息是為了滿足用戶決策的需要而經過加工處理的數據。”

我國著名的信息學專家鍾義信教授認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運動狀態,以這種方式或狀態直接或間接的表述。”

信息論奠基人香農(Shannon)授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

東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信息相關問題做如下簡單概括:信息是對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運動狀態和變化的反映,是客觀事物

之間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現的是客觀事物運動狀態和變化的實質內容。信息的功能是:反應事物內部屬性、狀態、結構、相互聯係以及與外部

環境的互動關係,減少事物的不確定性。信息雖然是不確定的,但也有辦法使其量化。其特點是:第一,消息x發生的概率P(x)越大,信息量越小;反之,發生的概

率越小,信息量就越大。第二,當上述概率為“1”,信息量為“0”。第三,當一個消息是由多個獨立的小消息組成時,那麼這個消息所含信

息量應等於各小消息所含信息量的和。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發現,信息在政治、經濟、國防、文化以及社會其他領域無處不在。信息在各個領域中發揮引導決策作用,並為一切具體活動提供技術與解決問題的依據。可以斷言,信息在人類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信息與發明創造活動的內在聯係

信息為選題、決策、計劃、設計與驗證乃至市場開發和後續服務提供了依據,並指導整個創造過程的實施,也是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動機的出發點和解決疑難問題的線索與手段。信息貫穿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自始至終。信息與創造、創新實踐活動的關係如圖7-3 所示。

需求

需求

(新)

圖7-3.信息與創造、創新實踐活動的關係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涵蓋的信息在整個信息係統中隻能算是一個相對

小的子係統,必然屬於一個領域的信息係統。以此類推,無論哪一級信息

係統,相互之間都存在著廣泛的交流;具體的信息交流渠道多種多樣,既

有公開的渠道,也有相對私密的渠道,信息交流渠道暢通是社會進步的根

本保證。

獲取信息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創造與創新實踐活動中,經常使用的獲取

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觀察、調查、資料收集等三種。下麵將對上述三種

方法逐一進行介紹。

二、觀察

觀察是人類感知世界、認識事物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

本能。

觀察最直接的含義是仔細地察看,了解客觀的事物或現象。“觀”指“看”、“聽”等感知行為,是對情境的感受;“察”則是對所感知的事物,經過分析綜

合後的理解。因此,可以認為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

認識。

觀察力是個人能力的反映。所謂觀察力是指主體正確地對事物進行的觀

察、認識能力,觀察力是主體觀察活動能力的體現,也在客觀上反映了一個

人的創造能力。

1.觀察的機理

觀察是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主觀感受,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覺察與認知

過程。其主要特點表現為:

客體是在“自然存在”條件下,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幹預與控製;對於

主體則要具備兩個要素:第一,感官知覺因素具備直觀性。第二,思維因素

具有分析與判斷能力。因此,可以認為觀察之所以成為現實就必須具備兩個

基本條件:觀察對象的客觀存在是觀察的先決條件,觀察的主體感知能力則

成為觀察的必要條件。

作為觀察對象的事物有靜態係統與動態係統之分,他們分別以結構直接

表象或按客觀規律實現係統機構互動中形成綜合表象作為信息輸出;直接或

通過儀器作用下的轉化呈現在觀察主體的感官之下形成即時情境。觀察者則

以相應的觀察手段、技巧和合理的觀察機製對觀察到情境進行分析、綜合,

並與已有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和選擇,形成最終的觀察結果和在客

觀條件下的主觀認知,成為新信息。新信息、新發現將成為創造與創新實踐

活動的依據或深入研究的認識基礎。觀察過程如圖7-4所示。需要說明的是,人作為自然與社會的組成部分,也同時是觀察的對象。對人的觀察不僅與觀察事物一樣,對其外觀、肢體結構、舉止行為進行觀察;而且要對其語言表述、表情變化及心理活動等外化反映進行觀察,這一過程甚至可以借助儀器、儀表(如測謊儀)等輔助手段;並通過人的認知能力,從深層次理解人的行為與心理變化,這也是觀察的最高境界。

2.觀察的作用

知識

觀察是受思維支配的有目的、有意識的、

積累

係統的感知認識活動,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

深化

獲得知識和新發現的起始點和重要手段,是

圖7-4.觀察過程獲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徑。觀察者從觀察中得

到印象,經過分析提取事物特征、研究同類事物的共性;對所獲取信息進行加工分類、歸納,並抽象出表象規律,以達到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描述及判斷的目的。觀察不僅為科學研究以及創造、創新實踐活動提供信息積累,而且通過對人的觀察,深入了解社會及人與人的關係。因此,可以認為觀察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不可或缺的認識活動。

3.觀察的基本類型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觀察可以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按照觀察的持續性劃分可以分為一般日常持續性觀察和有明確既定目標的觀察

一般日常持續性觀察即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自然、社會存在的現象隨機的、自發的感知,這種觀察沒有十分明確的目的和計劃,一般也無須記錄。日常觀察是一種良好的求知習慣,觀察對象存在於日常生產、生活之中。天道酬勤,注意日常觀察不僅可以積累知識、提高觀察者判斷能力,而且有助於社會交往。一些執著的、具有專業素質的人員和對某些領域感興趣者,在遇到奇聞、趣事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駐足觀察,並能在分析中煥發靈感,實現突然地頓悟或發現,從而發現深入觀察的目標或產生創新的誘發點。如聽診器的發明,就是始於醫生對兒童遊戲的觀察。

有明確既定目標的觀察的關鍵是觀察具有目的性。這種觀察是在發現疑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難問題、矛盾後,根據目標指向有目的的觀察;科學研究中有計劃的觀察就屬於此類活動。有目的的觀察一般應在工作開始前確立觀察的目標、線索、範圍乃至手段,以取得最佳觀察效果。

(2)按照觀察的目的劃分可以分為探索性觀察和驗證性觀察探索性觀察一般是對大自然中的疑難和未知規律、現象以及對某種科學的現象進行的觀察。如富蘭克林用風箏進行雷、電實驗。

驗證性觀察是對已有事物等進行實驗,以驗證客觀規律、真理的正確性,或驗證實驗、假說的真偽。如學生在課程學習時做的課程實驗,新藥研製過程中的臨床實驗都屬於此類觀察。

(3)按照觀察的手段劃分可以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憑借人的感官直接對對象進行的觀察,也稱感官觀察。間接觀察是指觀察者利用科學儀器或其他技術手段間接地對自然事物或過程進行考察和描述的觀察方法;這種方法有效克服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人們對觀察對象的認識更客觀、更迅速,提高了觀察的精度和準確性,從而實現人類觀察能力的全麵提升。

(3)根據對觀察結果的特征描述劃分可以分為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

定性觀察又稱為質的觀察,目的是為獲知觀察對象的性質、特征。定量觀察則是在定性觀察基礎上,為進一步探知觀察對象在數量上的精確性及其各種數量關係而使用的觀察手段,通過定量觀察既可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也為技術開發創造了條件。

4.觀察活動的基本原則

觀察是有目的的感知覺活動。因此,觀察結果要具有客觀性、典型性、全麵性的特征,這樣才能為最終進行理性判斷提供真實的依據,幫助觀察者得出正確的結論。一般地說,觀察活動應遵循如下幾項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觀察是以客觀存在為前提條件的。這就要求觀察者在觀察中能如實地覺察事物的及時情境和本來麵貌,並以此為依據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實事求是地取得客觀材料。任何脫離現實或主觀臆斷都會使觀察結果失真,這樣就可能出現謬誤結論或導致創意失真。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具體事件都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中產生的;因此,觀察者在觀察時間和場合的選擇時要努力選擇最佳時間和地點。

(2)全麵性原則任何事物在不同條件下可能有多個側麵和多種屬性,要真實了解事物的本質,就必須盡可能實現全麵的、多方位地觀察,並在事物內部及內部與外部係統活動中進行動態觀察,以把握和發現其內在聯係與整體規律性。“橫看成嶺側成峰”正是全麵觀察的真實寫照。

(3)典型性原則

觀察的典型性原則有兩種含義。一是觀察對象選擇的典型性。同一類問題有可能涉及多種事物,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以收到感知一種、洞悉全部或部分的效果。如,研究候鳥遷徙問題,就可以選擇幾種典型的鳥為觀察對象而非考查鳥的全部。二是觀察點與觀察過程的典型性。在選定觀察對象後,在選擇觀察的目標時,盡可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和本質方向的問題,以避免次要因素和可變因素的幹擾,使本質現象與規律充分的表露出來。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T.H.Morgan)選擇了細胞中染色體最為典型的果蠅作為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創立了遺傳學的基因學說。

(4)理性的認知原則

觀察是直觀感受情境的過程。因此,觀察主體還需要對信息進行篩選、分析、綜合、對比、判斷,做出全麵的評價;上述工作都與觀察者的素質與知識水平密切相關。麵對同一觀察環境與觀察對象,不同的人、因知識水平的差異,可能產生不同的觀察結果。這時,必須綜合觀察結果與個人背景知識進行對比,而後做出判斷;判斷時,不僅要堅持科學理性、更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得虛構數據或以片麵的數據以偏概全。

(5)不忽視奇異現象原則

觀察中發現的前所未有的奇異現象,必然有其產生的根源及形成的機製,一般蘊藏著新的發現或新的創造源。因此,必須在分析、綜合基礎上提出新的假說或新的觀察方案,以取得新成果。

1889年,馮梅林教授(BaronJosephVonMering,1849~1908,德國內科醫生)和閔可夫斯基教授(OscarMinkowski,1858~1931,出生於俄國的內科醫生、病理學家)在斯特拉斯堡為研究胰髒在消化過程中的功能時,用手術刀切除了一條狗的胰髒。一位實驗助手發現,這條被切除了胰髒的狗,招來了成群的蒼蠅。他將此事報告了閔可夫斯基,引起閔可夫斯基的警覺。他想道:為什麼正常的狗不招蒼蠅,而切除胰髒的狗會招引蒼蠅呢?可能是胰髒切除後導致狗的代謝調節功能有變。經過對狗尿的成分分析後,發現了胰髒與體內糖的代謝關係,從而使我們認識了糖尿病,並由此獲得了用胰島素控製糖尿病的醫療方法。

(6)結合觀察開展思維轉換原則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