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明確邊界條件和最優化判據,將實際數據輸入數學模型,求得預測結果,並用其他預測方法進行驗證;
(6)
廣泛征詢意見和驗證後,將預測結果交付決策者,並進一步檢驗和整理預測模型,形成成果,存檔並作為後續工作的指導性意見。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在按照預測結果實施的過程中,還應經常地、適時地追蹤檢查,比較實際情況和預測結果是否一致,如發現偏差,應適時加以改正。
3.預測方法介紹
預測方法很多,常用的不到20 種,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基本類型:
(1)直觀型預測方法
直觀型預測方法是指主要靠人的經驗、知識、直覺和綜合分析能力進行預測的方法。這種方法靠主觀思辨和直覺等非邏輯因素,帶有風險性,適用於不確定因素較多、曆史數據不便利用的複雜情況。具體的方法有:①個別專家預測法,②專家意見協調法,③特爾斐法,④主觀概率法,⑤前兆監測法。
(2)探索型預測方法
探索型預測方法是以曆史現實及環境因素形成的規律來預測未來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演進進程進行推測,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具體的方法有:①外推法(又包括時間序列法、曲線預測法等),②腳本法,③前景法,④類比法,⑤先行指標分析法。
(3)規範型預測方法
規範型預測方法是根據未來需要,從未來回溯到現在,用以獲得新信息、模擬各級目標和估計事件實現的時間、條件、途徑的方法。各種基於運籌學和係統分析的方法,多屬此類。
(4)反饋型預測方法反饋型預測方法是將探索型和規範型等多類方法的要素結合起來,形成包含許多不同類型方法、不斷反饋修正結果的方法係統。
由於預測的部分相關方法與前述的創造方法有所重合,加之篇幅原因,在此不做進一步展開。
二、可行性研究
1.可行性研究概述
從社會學、生理學、經濟學、科學技術乃至社會發展史等諸多角度分析,都會認為社會需求是創造與開發活動的真實動機。產品的優越的功能、良好的性價比是創造發明與生產過程共同完成的。就企業而言,產品是其活動的中心,是企業的生命;開發什麼產品,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決定企業的興衰、存亡。因此,除去少數涉及國防、保衛人類生存的產品由上級下達任務外;一切新產品的開發選題都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論證,通過論證後方可立項投入研發。
可行性研究(分析與綜合)同調查、研究、預測等工作一樣,都以不同的具體形式貫穿於產品開發研究的全部過程,是高質量完成產品開發的重要保證。
可行性研究是以預測為中心,以經濟效益和產品優化為目的,從技術上經濟上進行全麵綜合分析。技術研發需要取得經濟上合理與盈利、技術上先進與可實現、環境保護中趨利避害,並真實的反映客觀上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可行性研究為研發目標可行性提供科學判斷。經過技術經濟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各方麵條件的綜合、分析、比較,最後決策得出可行或不可行的結論。可行性研究係統模型如圖7-6 所示。
P
1
評價值環境
可行
P2
綜合分析
評價係統開發
P3
信息
項目
不可行
P4
P
5
資資
源金
必要性與條件可 行 性效 益
決 策
圖7-6.可行性研究係統模型
2.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則
可行性研究在不同的創造開發階段有相對不同的內容,但研究的內容與途徑都是圍繞開發目的與要求展開的;因此,從尋找課題伊始都應遵循產品開發的基本科學原則。現以選題階段為例來闡述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則。
確定選題戰略屬於方向性的決策,不能完全代替具體研究課題的最後抉擇。研究者隻有用選題的一係列原則完成初選,並確定初步目標與要求,再對具體化的課題和客觀條件進行反複衡量和綜合比較,論證最後選出相對合理的課題。一般地說可行性研究應堅持如下五個基本原則。
(1)需求性原則
需求性原則是指所選題目必須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根本需要,特別是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或社會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需要性本書其他章節已有較為詳細論述,故不再展開論述。
(2)可行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是指所選題目,從主、客觀條件方麵考慮是否具備取得成果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的可能性。一般要完成課題的研發任務,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①理論條件
任何產品實現期望的功能都有基本的科學原理的支持,符合科學規律。理論條件是指與課題有關的科學理論、技術原理、經驗公式和定律、技術基礎等。工程技術研究取得的成果(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一般也是科學理論物化的產物。對於研發課題,有滿意的理論條件是研發工作的前提和取得不同程度的優化結果的必備條件,理論上行不通是注定要失敗的。
②物質條件
與科學研究相比,工程技術研發要求投入更多的資金、物力,技術裝備、試驗儀器等,不僅耗資巨大,而且研發資金都有一定的回收期。在選題中要仔細考慮物質條件的可行性。特別是研發初期應盡可能利用現有條件,在研發進程中,根據研發實際情況適時增加物質條件。要避免問題成堆導致半途而廢,更不能調研不足粗看項目可能有好前景,就盲目開始研發。原料、設備、人員相對不足情況下盲目開題,研發工作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③能力條件
能力條件是指研發機構或研發者的個人主觀條件,即研發團隊組織及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課題的難易程度應與研發者的水平相適應,研發者的水平包括:理論基礎、學術水平、研發經驗和能力素質等。選題過難會久攻不下,過易又會影響研發者能力的發揮;因此,一定要分析研發課題情況,因題選人、發揮專長。負責人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全體成員的團隊精神,也是順利開展研發活動的必要保障。協調工作主要是保證研發工作組織得當、分工明確、交流通暢、供應及時,避免時間等柔性資源的浪費。
(3)經濟合理性原則
經濟合理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研發成本與成果、效益對比,一是研發成果——產品產生後的價格與成本的關係。選擇研發課題,要以盈利為前提。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益隻能是理想狀態,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麵對相同研發課題不同的企業可能著眼於不同的目標:效益不變,降低成本;成本不變,提高效益。條件好的情況下可能選擇難度大、科技含量高、高成本帶來高效益,以技術優勢博取大市場、高利潤,但也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反之,對低成本、低效益、低技術含量的產品,風險雖小,利潤也薄,隻能以好性價比占有市場。
無論上述那種情況,在選題時都要注意研發周期,快出成果、搶得先機是最好的追求。
(4)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在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時要充分注意發展前途。發展前途主要體現在成果的新穎性、實用性、普遍性、推廣的可能性與繼續開發的繼承性。從發展的角度看,一個好的選題需要具備如下兩方麵特征:一方麵,研發者應立足創新、敢於瞄準先進技術水平和前沿領域;另一方麵,研發者要了解有關技術的演化過程、發展規律,善於預測未來發展趨勢,以獲取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