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創新理論與實踐37(1 / 3)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第六節 方案評價與決策

一、方案評價的內容和意義

1.方案評價與決策

方案評價是對構思和設計出來的各種方案,在技術性能、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等方麵,進行分析比較,從中篩選出最佳方案的過程。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決策是創造性開發過程中的核心和靈魂,對產品開發具有決定意義,隻有在預測與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決策,才能最終確定開發的目標。

決策的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範圍理解。狹義決策就是在幾種行動方案設計中進行選擇的過程,方案評價是狹義的決策。廣義決策是人們掌握充分信息和相關情況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目標,並用科學的方法擬定、評估各種可行性方案,從中選出合理方案並予以實施的過程。用通俗的話說,決策也就是拿主意、做決定,以便動手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上至國家、下至家庭或個人,決策問題普遍存在,隻是人們習慣上把對重大問題做決定稱之為決策而已。

從決策的廣度看,政治、軍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有決策問題。在工程技術領域,決策也不限於方案的評價。確定技術戰略、規劃、選定工程項目和研究課題等等都屬於決策過程。

決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決策是針對決策項目的內、外部環境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開發目標,並圍繞這一目標,對兩個或多個可行方案進行分析、判斷、抉擇選優的過程。決策的基本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找到問題的關鍵,確定決策的目標。即要明確解決什麼問題,了解問題的性質、特點和範圍,弄清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確定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第二,擬定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供選擇之用。實現預定的目標,可能有多種方法,擬訂方案就是力求把一切可能的途徑和辦法尋找出來,供決策時選擇;

第三,比較各種可能方案並從中選出最合適的方案。即按一定的標準,使用一定的方法選出最佳方案付諸實施。

由決策的基本過程看,這裏講的方案評價並不是決策的完整過程。在技術開發和研究中,根據需要選擇研究課題,屬於決策的第一個階段;經過研究,設計出若幹方案相當於決策的第二個階段,即擬訂方案;方案評價相當於決策的第三個階段。

基於方案評價與決策的這些聯係和區別,我們可以在方案評價時參照決策的原理、原則、標準和方法,又不必涉及決策的全過程;要掌握的主要是在哪些方麵、依什麼標準和采用什麼方法去優選方案。

產品方案設計是產品開發過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當形成多個設計方案後,首先進行方案的評價,並進行優選,交付決策並對選中方案予以實施。因此,可以認為方案的評價與決策是個連續過程。

2.方案評價的內容

方案評價的內容包括技術評價、經濟評價和社會評價三個方麵。

(1)技術評價

技術評價是以所提出的方案能否滿足要求的技術性能及共滿足程度為目標,來評價方案在技術上的先進性和可行性。具體包括性能指標、可靠性、有效性、安全性、環保性、操作維修便利性和能源消耗等方麵。

技術評價要利用理論計算和試驗分析獲得的數據資料。有時,為便於在幾個方案之間進行分析比較,可以把一些技術指標換算成評分指數。

(2)經濟評價經濟評價是圍繞方案的經濟效益進行的評價,要求方案的成本最低,效

益最大。

經濟評價要考慮以下一些指標和內容:

成本:應以製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最低為主要目標。

利潤:利潤是銷售收入扣除成本契稅金後的金額。不同對象降低成本提

高利潤的方式不同。有的成本低,利潤也少,應考慮薄利多銷;有的成本高,

利潤也高,適於顧客對產品性能好和堅固耐用的要求。

企業經營需要:評價方案價值的高低要考慮其是否符合企業的長遠規劃、

經營方針和中、短期經營目標。要考慮產品的經營壽命周期、市場規模及競

爭企業、競爭產品等情況,還要考慮方案的適用期限。

實施方案的措施費用、損失費用、節約額與回收期:實施新方案一般需

添置設備和付出研製費;原有設備因停用造成損失;新方案的實施會帶來人

力、物力、財力的節約。對於所需費用較大的改進方案,應考慮投資回收期,

回收期越短越有利。

方案實施的生產條件:應考慮實施方案需要的生產條件是否具備,如設備、人力、原材料供應、資金來源、廠房、銷售、運輸條件等。

(3)社會評價

社會評價是評定方案實施後對社會帶來的利益和影響。社會評價考慮的因素相當多,一般視不同情況而有所側重。要評價的方麵有:是否符合國家科技政策和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目標;是否有益於改善勞動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否有益於提高人民生活。是否有益於提高生產力。是否有益於資源利用。

評價方案社會效果的內容較多,有些內容一時難以權衡利弊得失。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DDT,對防治蟲害起了巨大作用,發明者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人們何曾想到它的廣泛施用威脅了生態平衡,以致最後不得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不禁止使用。因此,更要求評價者有廣博的社會知識和戰略眼光。

在設計和挑選方案時,常常要進行多次評價。在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初步方案後,先進行概略評價,把不可行的或水平不高的方案舍掉,留下少數較好的方案;必要時對關鍵結構、技術或耗資較大部分的少數方案做技術設計或施工圖設計;再行詳細評價、選出供實施的最好方案。不論概略評價還是詳細評價,都是從技術先進、經濟可行、社會有益三方麵著眼,並把這些指標聯係起來進行綜合比較的。

3.方案評價的意義

目前,方案評價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可行性研究、決策理論和方法、價值工程、係統工程、可靠性技術等許多新學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這方麵的內容。方案評價作為技術研究與開發的重要環節,既是方案的優選,又是對方案的全麵論證,也是方案順利實施的基本保證。

由於方案評價是圍繞方案的技術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進行的,因此它能使選出的方案實施後取得理想效果。在技術發展中,方案評價有利於提高質量,扶植先進,杜絕粗製濫造和種種不合理現象,保證生產穩步發展。那種因資金不足、原材料和能源短缺而中斷生產,因造成汙染危及環境和人民生活而不得已再采取補救措施等弊端都會有所消除。那種因產品不符合用戶需要而造成產品滯銷的現象也會明顯減少。總之,方案評價對各種方案實施的條件和後果考慮的越全麵,評價優選進行得越仔細,就越能使方案實施後有可靠的保證。

方案評價有利於設計人員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研究素質。設計人員長期致力於專業的狹小領域,容易隻盯住技術性能的提高和經濟效益改善的有利影響,很少考慮技術與環境、技術與社會的複雜關係和強大的社會功能。社會因素對技術的製約作用決定了設計人員閉門設計、就技術而技術是行不通的。比如,現代市場對產品的外觀質量要求很高,我國的技術產品特別是一些機電和輕工業產品因造型陳舊、色調單一、表麵處理工藝落後,包裝不講究,缺乏時代感,嚴重影響了市場銷路。在新技術大量湧現,技術更新換代日趨頻繁,市場競爭激烈、強手如林的形勢下,設計人員不能再搞那種獨家經營或“皇帝女兒不愁嫁”的產品。通過方案評價活動,設計人員認清從事設計的各種約束條件,懂得搞設計不僅要考慮社會需求,還要考慮經濟效益;不僅要考慮技術先進,還要考慮在現實中可行;不僅要考慮成果的質量、壽命,還要考慮使用可靠、維修方便。因此,設計人員除了精通專業技術之外,還必須研究市場,預測技術發展趨勢,學習經濟,掌握先進的設計方法和測試技術,了解技術政策。這樣,才能順應技術發展的潮流,設計研製出高水平的產品。

二、方案評價的程序和分類

1.方案評價的程序

方案評價是一項複雜的具有決策性質的活動。同一項方案,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標準,選擇不同的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技術人員傾向於強調方案的新穎性、獨創性和技術性能的提高;企業管理者卻更關心方案實施會帶來多大經濟效益。而且,評價者心理上的差異也會影響評價的結論。可見,評價選擇方案時,要取得科學的、客觀的、上下一致的意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必須代之以科學的評價方法。方案評價由四個基本步驟組成(見圖7-25方案評價程序)。

首先,要確定評價標準;其次,是說明和估計方案實施麵臨的各種條件,再次,是研究每個備選方案實施後會產生的技術、經濟和社會後果;最後,依評價標準對各方案的後果進行分析比較,選出最優方案。當然,得到的最優方案是相對的,絕對完美的方案並不存在。下麵,我們依次說明這幾個步驟。

(1)確定評價標準

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用科學的客觀的標準不僅可以衡量事物的好壞,而且可以公證地比較評價同類事物的優劣和差距。因此,在評價中隻有遵循同一的評價標準,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才能統一不同意見、適應現代技術發展的複雜情況,最終做出正確的決策。

評價標準又叫評價目標或評價指標,是創造、創新設計所要達到的目的與要求的具體體現。評價標準分為定性和定量指標兩種。例如美觀程度,隻能定性描述,屬於定性指標。而成本、重量、產量等可以用數值表示,稱為定量指標。有些指標很難分清是定量還是定性指標,例如某種機械產品質量品質改善指標,應是一項定性指標,由於質量提高、品種改進而節約了原材料,隨之帶來材料運輸和儲存費用的節約,這些節約是可以計量而作為定量指標的。但是把這些節約資金投放到其他建設方麵,又會產生新的經濟效益,

·第七章.創造、創新實踐活動·

這種連鎖反應得到的效果是難以用某個數量來衡量的,從這個角度看,它又是定性指標。因此,在評價標準中,有些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確定標準另一個目的是用其衡量各備選方案的優劣利弊,以便從中擇優。實際評價時情況會複雜得多,評價方案要考慮多種指標,各指標的重要性又不盡相同,有的指標有時滿意就行了,不要求最優;有的指標卻是越理想越好。而且,各指標之間的互相製約和衝突,往往要求為優化一個指標而不得不以降低甚至犧牲其他指標為代價。因此,除了需明確評價的一般標準之外,還應就多指標情況下的確定評價標準問題進行比較分析。

在所考慮的指標較多時,為便於方案之間的綜合比較,除應確定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秩序之外,還要給定它們的重要性分數標度。

確定各指標相對重要性秩序通常采用比較矩陣。把評價指標編上號碼,比如考慮六個指標,分別以1、2、3、4、5、6表示,畫出列有上述指標的矩陣,如圖7-26所示。依次兩兩比較各指標的重要性,在較重要指標所在的列和較次要指標所在的行相交叉的方格內畫一個叉。如,指標1與指標2比較,假定1比2更重要,就在1所在列和2所在行相交叉的格內畫叉,依此類推,填滿整個矩陣。全部比較之後,再把每列中畫叉的格數相加,按累積分數排出重要性秩序。該例得到的重要性排列秩序為

5 1 2

同等重要

3 6 4

1 2 3 4 5 6

1 × ×

2 × ×

3 × ×

4 × × × × ×

5

6 × × × ×

Σ 3 3 3 0 5 1

圖7-26.比較矩陣

確定了相對重要性秩序之後,要給出各指標相對重要性的分數標度,也叫作相對價值的分數標度。這也就是給每個指標按重要程度打分,打分有人為的成分,不一定精確,主要是為了比較上的便利。打分可有多種打法,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十分製,給分範圍0-10分,另一種是四分製,給分範圍為0~4分。理想的方案給10分或4分,最差的方案給0分。

實踐證明,由於十分製,值比較確切,也便於數值分析,故在多方案和多目標評價中用得多。當信息較少時,才用四分製評分。則上例各指標的相對價值的分數標度可表示為:

指標 相對價值分數

5 10

3 8

1 8

2 8

6 3

4 1

需要說明的是,選擇評價指標,確定其相對重要性,打分等一係列工作都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做好這些工作,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了解用戶對同類產品的反映,了解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總結曆史經驗。其中,用戶和顧客的意見具有權威性,尤應給以重視。此外,還應充分利用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的數據資料,合理確定參加評價人員的類型和比例,以便盡力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