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啟示錄114(2 / 3)

不同學校本科畢業要求達到的學分不相同。如加州洛杉磯大學的本科學生四年要求完成180個學分,共45門課才能畢業,具體做法是:

英語寫作課4個學分;美國曆史、政府結構方麵課程4個學分;

12門通用教育課(文科)48個學分。其中人文科學4門;理化科學4門;社會科學4門(曆史2門,社會學2門);生命科學3門。每門中必選2門。

專業前(專業基礎)課28個學分:經濟學2門;微積分2門;統計學1門;社會科學1門,英國文學1門。

專業課,在13個專業中,多個方向共選10門課,共40個學分。

選修課16門課,全由學生自選,共64個學分。

總共45門課,每門課4個學分,共180個學分。並且學校還規定180個學分中,72個學分(即18門課)必須是高級課程,也就是說,1/3的課程必須是專業課程。按學分製的計算辦法,最後平均積分點GPA達到C以上才能畢業。

專業確定以後就是選課,有必修課和選修課。除一年級上學期外,都是在前一學期末選定下個學期的課程。具體選法,看學校規模大小而定。一般文理學院是:學校中央電腦隨機產生一個注冊時間分配給學生,然後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在指定的時間內去電腦上選課。所有的課程都有網頁,學生可以查看課程內容和教授此課的教師信息,以及時間安排等信息。為了在幾百上千門課程中找到自己要選修的課程,可以用電子書簽標記出這些課程,再用快捷鍵在各個課程之間快速切換。由於所有課程都由學生自己安排,所以每個學生選課不僅僅以興趣愛好為基礎,還要考慮各科時間安排,以免出現課程時間重疊。因為注冊課程,每科有名額限製,是先注冊者為主,所以選課時要準備幾套方案,把自己最喜歡的課程放在自己網頁的第一位置,確保注上冊。機房注冊倒記時時,每個學生單擊鼠標,大屏幕上立刻出現已注冊的名字。一個學生隻要15分鍾就可選好課程,注上冊。

很多大學,學生多,各院係有輔導老師,根據學生學習、愛好、特長等情況,指導學生選課程和注冊。那些跨院校,跨係科的選課還要複雜、麻煩一些。由於班級人數有限,很多學生不一定選到自己所想的課程。但是開課後兩周裏,或有的選上這門課程的學生放棄了,或上這門課程的教授願意再收幾個學生,報這門課程未注冊上的學生可以補上去,但你必須上第一堂課,以便教授核實身份。所以,聽第一堂課的學生很多,希望機會來到自己身邊。若得到這個席位,再請教授簽名,最後到注冊辦公室辦理手續,你就是名副其實的這門課程的學生了。

學生每學期一般要修4門課程,課程安排一般是周一、三、五上課,每節課50分鍾;或周二、四上課,每節課80分鍾。

學分製是各院校對教學質量嚴格管理的辦法之一。學分製中評定學生成績用平均成績點數GPA(Grade Point Average),通常本科生得到C以上的成績就可以,研究生至少要拿到B的成績才行。

學分製使學生有彈性選擇畢業時間,比較自由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方式是進行頻繁的考核考試,注重學生綜合能力評價。美國學分製貨真價實,考試考核是他們保證教學質量,特別是保證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緊中有鬆,鬆中有嚴”的教學方式也眾所周知。

考試考核方式多樣,一般分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期末考試在每學期最後一周進行,學校統一安排,每堂考試3小時,考前有一周自由複習時間。考試都用鉛筆,便於修改,像中國小學生一樣。期中考試利用教授上課時間進行,時間是50分鍾或80分鍾;最多的考試是單元考試和每周隨堂小考。即上課前隨機進行一個5-10分鍾的小測試,成績作為學生最終考核成績的一部分。考試中很少有死記硬背的死知識,試題靈活性、綜合性和實用性比較強,特點鮮明,需要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總分統計分析中,平時成績占20%(取三次最好成績平均計分),課堂內的表現占10%,兩次期中考試各占20%(期中總分占40%),期末考試占30%。這樣可杜絕學生平時不認真上課,不完成作業的現象。

除上述考試形式外,還要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和研究專題撰寫論文,突出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耶魯大學教學中不給學生特定內容,考卷的題目也沒有正確答案,通過考試檢驗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嚴密分析、從不同視角看問題、不斷創新的能力。

根據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來評定學生成績的考核多采用“小組作業”“個人作業”和論文模式。“小組作業”一般3-5人為一組,分工完成。每個小組的題目不同,小組成員要定期進行討論。在小組研究過後,可能需要進行課程設計或撰寫小論文(有的是案例分析),字數一般為3000字左右。之後,由小組成員分工把主要內容向大家講解,其他小組的成員和教師會就作業內容提出問題。小組作業一般占個人總成績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