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用真情和淚水寫出的日記。
它是一個兒子為懷念母親寫下的心路曆程,卻道出了天下已經失去了母親的兒女們的心聲。
我堅信,許多失去了母親的兒女都有這樣的願望———為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的母親留下一點什麼。
我深知,作為兒女,誰都不能忘記那段生死離別的日子,誰都想把母親的養育之恩記錄在人生的記憶裏。
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想做的人太多太多,而踐行這個願望的人卻極為鮮見。迄今為止,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沒有人出過一本日記來表達對母親的追憶。
堅持把這本日記寫完,既是對毅力的考驗,也是對孝心的檢驗。由於工作的原因隻要稍有放鬆,就可能因為疲勞和繁忙而放棄,但那將是讓自己永遠不能解脫的自責。
“孝心不能等待”已是一種追悔,放棄對追悔的補償,情何以堪?!用一種追悔的心情去反思遺憾,不僅是我個人的心理感受,而且也是許多人的同感。在我熟識的友人中每當提及未能盡孝的話題,失去了母親的人都會有共同的遺憾:因為工作勞碌,因為撫養孩子,忘了去關愛孤寂的母親,沒有抽出時間去孝順老媽媽。含辛茹苦的母親走得太早,我們的盡孝來得太遲!
每個有孝心的兒女都有一個心願:當我們功成名就,當我們擁有汽車別墅的時候,我們會給老媽媽更多的金錢和物質上的享受,讓老人好好享受一把,頤養天年!
然而,垂垂老矣的雙親的生命是有限的。孝心不能等待。一位友人告訴我,多少年來,他夢想給父親買一套房子,裝修好,然後接老人與自己住在同一個城市。當夢想實現的時候,他興致勃勃地趕回老家接父親,恰好就在這一天,父親溘然長逝。他追悔不已,因為這份孝心他努力了十多年,父親卻沒有享用一天!那扇孝敬的大門被永遠地關閉了,留給他的是永遠的悲思與遺憾。
據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於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構組成有會意字。按照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合。君不見,“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歎先賢的聰慧與睿智。
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這部倫理學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後。在唐朝,它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孝經》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係統而繁瑣的規定。如對父母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準:“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孝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聖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在《孝經》中的倫理思想中甚至把“忠”與“孝”聯係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秘化和絕對化。盡管如此,《孝經》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基石。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被世代沿襲,並積累了許多的典型,如供兒童蒙學的經典《二十四孝》的圖文故事,就是家喻戶曉的教科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