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棄,但其中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新聞記者焦波用鏡頭表達了他的赤子孝心。《俺爹俺娘》攝影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打動了每個參觀者的心。有人感懷,有人流淚,有人隨即買票回家看爹媽。孝心是人的精神家園中的一塊淨土。
毛澤東非常敬重自己的母親,至誠侍奉。1919年,老人去世後,他寫下了一篇盛讚母親一生及其嘉德品格的《祭母文》(1923年)。
全文如下: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隻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不染一塵,身心表裏。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有誌未伸,有求未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從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尚饗!
這篇感人肺腑的《祭母文》,不僅有對母親五種美德的盛讚,更有對母親養育深恩“有誌未伸,有求未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的悔恨。
2007年,在人們的記憶中,走了諸多的名人和明星:毛岸青、孫道臨、侯耀文、高秀敏、陳曉旭、文興宇、葉凡、陳思思,還有簡·懷曼、世界男高音帕瓦羅蒂、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我的母親也去了。她僅僅是一個極為平凡的女性,但她崇高的品性並不會因為她的默默無聞而被埋沒,所有的親朋好友都為她的離去而惋惜,而我最大的心痛就是未能報答母親的深恩大德。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夜闌人靜時分一種椎心的痛悔。我相信,這種由衷的情感絕不為我個人所有,而是千千萬萬做兒女或者晚輩相通的情感與遺憾。
母親走了,可以盡孝的大門關上了。每天清晨和夜晚當我走出家門前和打開房門後都要為母親的遺像點燃一炷香,對著母親慈祥的遺像道一聲別,報一聲到。然而,這種精神的自慰卻無法撫平自己未能及時行孝的痛悔。
我經常凝望著母親的遺像懺悔那些無知的決定和作為:入伍後連續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要麼發揚風格讓別人回家,為了得到一番口頭表揚;要麼埋頭於書堆,去尋章摘句做筆記;要麼查閱資料複習備考,寫論文……我不是沒有孝心的兒子,但總想先奮鬥再行孝,讓孝敬留在心中,讓孝心留在等待中……如今,當我認識到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
的時候,母親已經走了,留存在心中的是永遠不能彌補的遺憾。為了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也是為了告誡那些徒有報效宏願的兒女,我寫下了這本日記,旨在醒示願意盡孝的人們:別“忘了時間的殘酷”,別“忘了人生的短暫”,別“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別“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畢淑敏語)否則,你將永遠無以盡孝,因為孝心不能等待!
2007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