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最終還是進了族學,為此祖母賣掉了家中的三畝好田,也越發的操勞了起來,不過王翦也還算爭氣,在十三歲的那年就考中了童生,十四歲的時候更是做了秀才,有了讀書人的功名,雖然隻是個鄉試二等,卻也讓王家重視了起來,送來了十畝好地、三十貫銅錢和幾個佃戶,同時還送來了幾個書童,這一刻,王翦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喜悅。
於是,這個王翦再接再厲,以十七歲的年紀考中了舉人,有了做官的資格,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他考中舉人的當天,年事已高的奶奶因為情緒太過激動,加之前些年操勞過甚積勞成疾,一股逆血上湧,撒手人寰,他悲痛之餘,越發的發奮讀書,守孝三年之後,最終在去年,也就是正統八年通過了會試,並在殿試上拿到了二甲八十三名的名次。
這一刻,這個王翦有了一步登天的感覺,狂喜讓年幼的他有了一種眩暈的感覺。
要知道,明朝的科舉製,一甲總共就三人,這是定員,也是真正的進士;二甲叫賜進士出身,人數雖然多,但有明一代也少有超過一百人的時候,這也是明朝官場的中堅力量;三甲可不是什麼進士,那隻能叫做賜同進士出身,正所謂“同進士、如夫人”,這地位不說和一甲相比,就是和二甲比都是雲泥之別。
殿試之後,一甲的這三名進士是直接進入翰林院,做修撰、編修這種清貴的官職,二甲的則是選出二十四名庶吉士入翰林院,雖然不像一甲那三名真進士一般有品級,這也是清貴的官職,這些人若不出事,日後都是前途無量;剩下的二甲、三甲就沒什麼清貴的官職了,隻能領一個不入流的官職,在朝中“觀政”,學習處理政務,等到觀政期滿了之後,再配給官職。
不過三甲末流,著實不太受人待見,如果不能選擇出京,大多要“觀政”很久,也就是看著昔日的同科進士們升官發財,自己靠著大明朝那點餓得死人的俸祿生活。
那麼,二甲八十三名是個什麼概念?這就意味著隻要不走錯步子,一點點地向上熬,在王家的幫助下,哪怕最終不能成為六部尚書、入閣,一個正三品的侍郎還是有希望的。
可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再次在他的身上應驗了,新科進士的他與幾個同科進士在北京城的翠雲居飲酒作樂,吟詩作對,卻和吏部右侍郎的公子對上了,也不知哪來的力氣,一腳將這位公子哥踢得吐了血。
也就是因此,王翦在京城觀政一年之後,被吏部文選司郎中大筆一揮,直接發配出京,到了浙江布政使司轄下的台州府黃岩縣做一個縣令,如果不出意外,這輩子的仕途最多也就到四品知府了。
也就是這一年,王翦更多地體會到了人情冷暖,那些原本和他交好的同科進士們大多不見了蹤影,更多的人見了他之後也是如避瘟神一般,那種小時候的淒涼再度在他的心頭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