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演員秦漢曾指出,三毛在其劇本《滾滾紅塵》中實現了性格的自我分裂:影片中的韶華(林青霞飾)是內向的三毛,代表潛在精神的三毛;影片中的月鳳(張曼玉飾),是外向的三毛,代表行動力的三毛。她把自己分為兩個女人,在兩個女人的個性裏麵,偷渡她的靈魂。對此,三毛很認同,她甚至確定,劇中那位背負著生命感傷的男人張能才(秦漢飾)也是她某一方麵的縮影,生下來,不管得意或失意,她都背負著龜殼一樣脫卸不下的悲劇感。她反複強調,《滾滾紅塵》隻是百分百地寫情:
“家、國、愛情,是同一種情,根本沒有矛盾。我就是要影片中的男男女女醉生夢死,愛來愛去,就這樣滾滾紅塵的來,滾滾紅塵的去!”
三毛認為,單純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愛情能化解一切,包括政治色彩,在影片中,沈韶華不管張能才是鐵杆漢奸的事實,將救命的船票強行塞給了他。然而,與她的看法大相對立的世俗法則卻輕視“單純的人性”,在許多人看來,高於政治的人性是有毒的,至少也是有害的。《滾滾紅塵》上映後,即招來不絕於耳的攻訐,台灣“立法委員”許之遠憑著政治嗅覺指出三毛“刻意歌頌中共,肆意攻擊政府,醜化國軍,切合中共統戰要求”,還有人指斥三毛“故意為漢奸張目”,影片“意識不良”。好在台灣新聞局電影處的官員公開表態:“隻要沒有歪曲曆史,就不便幹涉創作理念。”官方不下封殺令,台灣“金馬獎”評委會便沒有受到外界輿論的幹擾。最終,影片《滾滾紅塵》成為大贏家,獲得了八項“最佳”(導演、劇情、女主角、女配角、攝影、音樂、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可謂皆大歡喜。受傷害的隻是三毛,暗自飲泣的也隻是三毛,她對最佳編劇獎誌在必得,卻未能如願以償,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有人斷言,這是她不久後決意自殺的重要外因。
許多人推測,電影《滾滾紅塵》的劇情是取材於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故事。但三毛在自殺前二十天曾向台北《新聞周刊》的編輯透露,該片取材於蔣碧薇、徐悲鴻、張道藩三人的故事。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徐悲鴻的兒子、音樂評論家徐伯陽當即作出激烈反應,怒斥三毛“誹謗中傷,是無天理”,並擬聘請律師,對簿公堂。應該說,這些變故都有利於影片的炒作,它的票房行情果然不斷看漲。
張愛玲與三毛,兩個不懂政治隻重人性的女人,均因胡蘭成這位汪精衛偽政府的文化宣傳部次長背上了“同情漢奸”、“美化漢奸”的罵名,成為了眾矢所射的標靶。區別隻在,三毛是間接受傷,張愛玲是直接“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