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人過留跡(8)(1 / 3)

於是,我品味起瓦舍、勾欄。先前我以為瓦舍便是房子。我在鄉村住的房子就覆蓋著瓦,而且鄉親們認為的好房子是:磚包房子筒瓦廈,住在裏麵不害怕。可見我的認識是有來由的,不過,我是錯了。吳自牧《夢粱錄》說“來時瓦合,去時瓦解”,是形容這演出場所的簡便隨意。至於勾欄,原意是指用有花紋圖案相互勾連起來的欄杆,勾連起來無外攔擋廣眾。眾人在外,演藝在內。《中國古代劇場史》說:宋元時期的“勾欄”名稱被用來專門指稱市肆瓦舍裏設置的演出棚,如《書言故事·拾遺類》所說“俳優棚曰鉤欄”。

我明白了,這樣的演出棚在城鎮裏,是商業性的遊藝場所,所以,北宋時隻見於汴京,南宋先是行都臨安,後遍布江浙,入元則遍及全國。可是,作為元代戲曲中心的臨汾(古平陽)怎麼不見呢?這或許又應了我的那種想法,落後是金,先進則是分文不值的損毀?勾欄瓦舍早被追逐經濟效益的商賈移作它用,另築宏廈也是可能的。

因而,從文物的視角考辨山西的古戲台,隻好由露台跨越到舞亭、舞樓了。那就讓我們走進這跨越後的世事吧!

山西不愧為一座戲曲文化的博物館,密如繁星的古代戲台遍布三晉大地。戲台,當然是對舞亭、舞樓的統稱。金元時期,眾多的戲台,眾多的稱謂,幾乎讓人眼花繚亂。馮俊傑先生對此作過詳述,我大致記得除舞廳、舞樓外還有:舞廳、樂廳、舞庭、樂亭、樂樓、樂庭、舞榭、樂舞廳、樂舞樓、樂棚、歌台、戲樓、演戲台……。或許,戲台便是在這眾多名稱中抽拔而成的。這抽拔的成果早就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裏。很小的時候去看戲,我們就是衝著戲台而去的,就是因著戲台上的鑼鼓而手舞足蹈,就是戀著戲台上的故事而廢寢忘食。戲台是我最早的文學課堂,和我的緣情自是很深了。

讓我引以為榮的是元代戲台。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元代戲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台。好多史料表明,全國保存完好的戲台有8座,而這8座均在山西。更為可喜的是,我生活和工作的臨汾市就有5座,緊鄰的運城市有兩座,離石市的石樓縣有1座。這8座戲台的並存不是偶然的,他們都記憶著一件往事:這裏曾是戲曲的故鄉。

臨汾市和運城市在古代曾稱平陽府,包括石樓縣,其時也在平陽府屬下。也就是說,僅存的8座元代戲台均在古平陽府。這是古平陽府的曆史輝煌。這種輝煌源遠流長,堯舜禹時代政治文明的曙光從這裏升起,遍灑的溫潤將各個部族凝聚為一體,於是,初現了無數的方國。居於方國中心的平陽被視為國中之國,也被簡稱為中國。從此,這古老的名稱唱頌至今。這裏蘊蓄的文化也代代流傳,千秋綿延。不吟先前已說過的《擊壤歌》了,堯時期還有音樂《大章》,舜年頭又有歌曲《韶樂》。據說,舜南巡時,在一座山上演奏《韶樂》,祥雲瑞聚,百鳥雲集,連鳳凰也來朝儀,百姓子民當然也陶醉其間了,此山因而名為韶山。韶山峰巒秀麗,鬆柏茂密,靈秀的大地耐心地孕育著人傑的出世。又據說,數千年後,孔夫子聽到《韶樂》,神魂皆醉,三個月都不知道肉香了。於是乎,這塊厚土沃野被美好的音韻浸潤透了,從土地上長出的五穀雜糧也浸透了音韻,吃了五穀雜糧的人便用這音韻賦詩作詞,歌之舞之,因而,這裏成為詩化了韻化了的土地。這裏萌生的王勃遠赴南國,登上滕王閣,揮灑“人傑地靈”的豪情!而踏上這塊土地的王之渙神魂沸燃,在鸛雀樓吟出千古絕唱: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這善詩善歌善舞而又多情的土地,竟然以淚洗麵了,金元暴力的先後征伐,狼煙烽火,田園荒廢。戰爭硝煙消散了,而怨恨憤情仍難消散,詩言誌,歌詠言,聲訴哀。一幕幕雜劇便帶著這樣的使命出發了!闖入元大都的關漢卿傾訴《感天動地竇娥冤》,儒補杭州路吏的鄭光祖長嘶《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居守故土的石君寶悄然寫下《魯大夫秋胡戲妻》,把個為官變歹的惡吏著實幽默了一把!也許對於關漢卿的籍貫,不少人還迷失在鍾嗣成《錄鬼薄》的大都說中,但是,隻要讀懂他戲文中的語言味,就會說關漢卿運城解州人氏。

還是讓我們走進這戲曲的搖籃去觀賞一下古戲台吧!

我最早結識的元代戲台是臨汾市魏村牛王廟戲台。時在38年前,那是一個激情爆炸的歲月,我們帶著爆炸的激情到鄉下幫助農民收秋。白日的勞動絲毫沒有減損了校友的激情,因而,掛起一盞燈,擂起一麵鼓,台上便響動起爆炸的激情。激情噴放著震耳的響聲:毛主席您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祝您萬壽無疆!萬壽無疆!萬壽無疆!其時,我自然不知道炸響這聲音的是座元代戲台,因而,隨著那聲音神魂激蕩。倘若我冷靜如現在,又知道那是一座成吉思汗的後代主宰轄治下締造的戲台,非笑出聲來不可。英雄也好,豪傑也好,形容成吉思汗都不過頭,是高揚他旗幟的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播下了征服的盛譽。自然,這小小的戲台也是征服的產物。他不會想到在以“元”為特征的戲台上竟會歌頌起另一位人物,而且這人無可奈何地尊他為“一代天驕”,轉眼又貶損他“隻識彎弓射大雕”。倘若成吉思汗知道,非氣破肚子不可!多虧一代天驕,死者常已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