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山之巔,俯瞰塵寰,我們感受著中國故鄉的不凡。這裏放射著中華光芒,這裏閃耀著華夏輝澤!這裏的神魂吸引著我們,召喚著我們,召喚和吸引著每一位炎黃子孫,堯舜傳人。
2005年8月30日至9月2日
喬忠延創作曆程
郭平
縱觀喬忠延的創作曆程,可以借用一句古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少年時期,由於作文得到表揚,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顆寫作的種子。這顆種子本應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破土而出,日漸茁壯,然而,時局的動亂卻將其深掩厚土,難以露頭。所幸,進入新時期,埋藏深久的種子終於破土成芽,而且長勢勃發,成為文壇的一枝紅杏。不過,談及他的創作之路,需要反觀他的生活工作曆程。
人生旅程
1950年12月6日,農曆十月二十七日,喬忠延降生於山西省臨汾縣(現為臨汾市堯都區)城居村。城居村是個曆史悠久的村落。公元308年劉淵皇帝在那裏建都,都城中有他的金鑾寶殿,後遺名金殿鎮。城居村緊鄰金殿鎮,是先前皇親國舅的居所。因而,城居應是城市居民的別稱。但是,曆史的輝煌隨著歲月的風雲去遠了,誕生在城居村的喬忠延隻是一個農家子弟,這就決定了他腳下的道路將會一波三折,頗多艱辛。這條艱辛的道路可以劃分為這麼幾個階段:
1、單純人生(1950-1964年)
那時,他叫喬宗彥,是父親為他取的名字。現在回過頭去看,這個名字很有意趣。彥是有才德的人,宗自然是祖上的厚望。宗彥豈不是望子成才,成為一個才德雙全的人?可惜後來改了,改成現在這名字。自喬忠延出生到讀初中二年級,是他生命中單純上進的天真歲月。雖然這一時期世事給了人們很多的甘苦,但對於喬忠延來說是幸運的。因為品嚐那些甘苦是每個人都要共同承受的,這也就使那甘苦淡渺了許多。而喬忠延的幸運卻不是每一個同齡人都可以享有的。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喬宏通過考試當上了教師,教師雖不是什麼讓人眼紅的差事,卻可以天天接觸知識。每個周末,從外村歸來的父親總要過問一下他的學習。時常,還把將要學習的課程提前教給他,在課堂上他自然駕輕就熟,學得十分輕鬆,博得了老師的青睞,同學們對他也刮目相看。學習的榮譽激勵他好學上進。另一件讓喬忠延印象極深的事情是,父親給他買了一套《曆史人物叢書》,其中有《鄭成功》、《文天祥》等,他在小學三年級時便開始讀這些書,感受這些英雄豪傑的誌向和作為,不知不覺立定了奮發有為的理想。他不僅努力學習,也熱愛勞動。大躍進時期,幾乎每學期的一半時間都是勞動。無論是摘棉花、掰棒子,還是除雜草、撿麥穗,他都賣力地去幹。不僅白天勞動,有時晚上還要和大人一樣挑燈苦戰,以應付人民公社領導的下田視察。當然,那時他以為這是給社會主義建設多做貢獻,從不曾想到這將會成為日後成名作的素材(《童話歲月》)。
這一時期對喬忠延寫作關係至殷的有兩件事。一件是小學三年級期中會考,他的作文《記一次秋收勞動》拔了頭名,在全公社各個學校傳閱。另一件是初中入學考試,他的作文《考試前一天》又獲高分,使他順利進入重點學校臨汾三中。這兩件事概源於一件事,那就是父親的一次作文輔導。父親給他講的是如何寫好勞動,而考試時作文題正好是《記一次秋收勞動》,這便使他如魚得水,寫得格外順手。顯然這次作文的成功不是他獨立思考的結果,多是父親的思想流瀉於他的筆下,可是,成績是他的,榮譽是他的。為此他得到了極大的鼓勵,作文的興趣油然而生。從此下力氣去寫每篇作文,作文成了他功課的強項。這樣,也就有了初考作文的良好成績。
喬忠延就是這樣在好學上進的狀態中步入初中,繼續奮發進取的。
2、困頓人生(1964-1978年)
按說,學生時期不挑家庭的擔子,要品嚐世事的艱辛為時過早,喬忠延應該一門心思長進學業。然而,那時突出政治的聲浪影響著每個學生的心境。天真的喬忠延戴著紅領巾上了中學,他渴慕著在摘下紅領巾的時候戴上團徽,成為一名光榮的共青團員。初一時他便遞交了入團申請書,首批沒有被批準,卻沒有影響他的情緒。因為班上的團員寥寥無幾,也就是班主席及學習班長。到了初二,喬忠延有些沉鬱了。原因是發展的團員多了,而且不少人都是落於他後的,他很納悶。起先是更為努力的學習,不斷為班集體做好事。班上種菜,他和同學挑水澆田。禾苗弱黃,他穿大街過小巷提筐拾糞。他以為品學兼優,就可以成為一名團員。然而,冷酷的事實給了他冷酷地打擊,又一批同學入團了,他仍然被拒之門外。他迷茫了,消沉了,對於曾經熱望的理想開始困頓了。他當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20年後,他們班的同學聚會,他才知道自己是首批就被列入發展對象的,可是一外調,問題來了,父親的主管部門教育局懷疑他祖父去了台灣。這在當時是很大的政治問題,誰敢冒風險來接收這樣一個學生入團?因而,喬忠延的政治進步必然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