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人過留跡(15)(1 / 3)

1980年以後,喬忠延的寫作興趣日漸濃厚,尤其是1980年8月5日《人民日報》刊發其散文作品《喜酒》後,熱情更為高漲,筆耕更為勤奮。但是,那時的作品仍然局限在新聞的延展潤色。不僅《喜酒》是這樣的麵孔,《元帥槐》、《搖錢樹的故鄉》都有政治時效性。漸漸他的寫作情緒由高漲到苦悶,苦悶怎樣才能有所突破?究其原因,固然有新聞寫作的慣性,但主要的原因還是自讀初中時就喜好楊朔的作品,因而深陷在楊朔模式中難以自拔。苦悶引發了反思,反思清醒了頭腦,可是要在作品中擺脫這種束縛談何容易。自1982年到1987年,經過5年的努力仍不見起色。可以說,喬忠延的寫作起步是十分艱難的。

3、飛躍階段(1988-1990年)

飛躍階段,也是喬忠延的突破階段。實現創作的突破要從魯迅文學院說起。1987年,喬忠延報名參加魯迅文學院創作函授班學習。當時的目的很單一,想赴魯院創作班研習,因為函授招生簡章有“選拔10名優秀學員入學進修”的規定。但報名後方知,要在數千名學員中擠進前10名的行列並非易事。可他還是認真學習,專心寫好每篇習作,以期引起校方的關注。也算文學對他尚有一絲偏愛,他有幸從陝西省作協副主席王愚那裏獲悉了魯院在西安麵授的消息。時值秋收秋播大忙季節,那時他的家裏仍有土地,耕種一完即拖著疲困的肢體登上了南去的火車。好不容易熬到西安,卻由於麵授時間提前,授課已經結束,一瓢冷水澆得他幾乎崩潰。沒有想到的是,希望往往就潛伏在失望之中。麵授雖然完了,可是魯院的老師尚未走,喬忠延有緣拜訪了何鎮邦老師和劉小珊老師。請他們指正帶去的作品,而且親耳聆聽了他們的教導。日後正緣二位老師的推薦,他如願進入魯院研習,時在1988年春夏。

如果讓喬忠延說他在魯院學到了什麼知識,可能他曆數不清。但是他至今感念那段歲月。他認為,最大的收獲是他文學觀念的轉變。他明白,文學作品不在於讚頌什麼、謳歌什麼、針砭什麼、批判什麼,而在於讓人從作品的美境中去領悟什麼。

在入校後的前一個多月,他幾乎沒有寫什麼東西。當他的思想閃亮出熹微之光後,那遠離北京的故鄉明晃在他的眼前。不過,眼前的故鄉不是與時俱進的故鄉,而是滯留在童年的故鄉。於是,喬忠延用兒時的話語傾吐著兒時的風光,這就是他的成名作《童話歲月》係列散文。內中有《合歡樹下》、《上天的路》、《彎彎的桃樹》等篇章。這些作品一發表,立即得到文壇關注,《散文選刊》為之編發了《喬忠延作品特輯》,何鎮邦先生在作家評論中稱之:《尋常家語寫華章》。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選《1988-1990散文選》,即選了《彎彎的桃樹》;中國文學出版社編選《新時期優秀文學大係·散文卷》也選了《彎彎的桃樹》。

可以說,進入魯迅文學院學習是喬忠延創作突破、飛躍的關鍵。

4、提高階段(1991-1997年)

1991年至1997年,這7年間是喬忠延務實寫作、不斷進步的重要階段,也是喬忠延負累最重的時候。從魯迅文學院回臨汾後,即挑上了政府副秘書長的擔子,每日需要處理大量公文,還有協調部門事務的責任。政務繁雜也還罷了,最為棘手的是愛人患病,時常需住院陪侍。大量的時間均為這些付出了,甚而危及到他的寫作能否堅持下去。但是,喬忠延挺住了,即使在最困苦的時候,他白晝忙機關政務,夜間陪愛人住院,也堅持讀書,不廢思考,保持了鮮活的創作勢態。一有間隙,他便突擊走筆,把思考成型的產品流瀉於紙麵。所以,這期間他的進步是明顯的。其標誌是:

新著接連問世。先後出版了散文集《童話歲月》、《豆蔻歲月》、《夢幻歲月》、《枯榮歲月》、《炎涼歲月》和《堯都滄桑》。其中除《童話歲月》外,均為這一階段的新作品。同時,他還和閆永業等同仁合作主編了報告文學集《華表的故鄉》、《春風楊柳》、《娥皇女英》。

作品影響日增。《散文選刊》等刊物每年都選發喬忠延的作品。《中國作家》在1995年第2期刊發其散文《漂流的思緒》,《當代》在1997年第6期刊發散文《天成風流漓江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91-1993散文選》又選入了他的作品《騾子》。

注重讀書積累。從上世紀90年代初,喬忠延給自己確定了專題讀書的計劃。每年六至八月臨汾最熱,他一般不寫作,主要讀書。這期間每年一個專題,先後涉獵:中國經濟、中國傳統文化、毛澤東研究、中西文化比較、中國皇帝等專題。每個專題找相關圖書10-20本,通覽或者精讀。讀出自我的見解。

研習地域文化。1993年10月,喬忠延為了宣傳臨汾的輝煌曆史,開始了《堯都滄桑》的寫作。整個行筆過程,也是他自覺研習家鄉曆史文化的過程。原本是要用自己的筆為家鄉做貢獻,報答家鄉,沒想到在素材轉換的過程中,家鄉文化又好好滋養了他一番。這使得喬忠延的寫作找到了根底,結束了以往隨波逐流的狀態,走上了寫作的嶄新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