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人過留跡(18)(1 / 2)

……為1991年至1997年。這一階段我先後結集出版了散文集《歲月》叢書:《童話歲月》、《豆蔻歲月》、《夢幻歲月》、《枯榮歲月》、《炎涼歲月》以及《堯都滄桑》。這是我寫作出書的一個高潮期,也是我讀書最多的時期。如果說先前已初步解決了創作的技巧問題,那麼,此時的重點就是博覽群書,增長學識,使作品渾厚樸實,努力展示黃土地的風貌。能夠體現這種追求的作品首推《騾子》,該文發於創刊不久的《中華散文》,後選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1991-1993散文選》。刊發於《人民日報》的散文《鼓人》也體現了這種創作意圖,一經發表,即被《散文選刊》選載,後又被選入吉林教育出版社編選的《中學生閱讀》一書。當然,之後撰寫的《漂流的思緒》和《天成風流漓江水》也是這種風格的延續,分別刊載於《中國作家》及《當代》雜誌。這一時期代表性的作品還有《狼》。《狼》是最具黃土味的書寫,整個寫作過程力戒修飾,力爭寫得拙樸真切,不求外在華美,隻要內在厚實,讀後令人回味。《狼》初刊於《山西文學》,選載於《散文選刊》,之後分別選入廣西人民出版編選的《生活隨筆》和人民日報出版編選的《生活小語》。

……為1998年至現在。1998年5月,堯廟失火,亟待修複,我在繼續擔任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同時,組建文物旅遊外事局並兼任局長,發動社會各界捐款,修複堯廟。這是我生命的新裏程。此前,雖然我已在政務部門供職近20年,編製過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編製過城市總體規劃,但是,在眾人的眼光中我始終是文人、書生。出任局長是在危難之中,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我依靠人格的力量,凝聚人心,籌款集資,在一年之內不僅光複了大火焚毀的廣運殿,而且,修複了3座宮門,拓開了門前廣場,既保護完善了文物,又使一個荒疏的古跡變為旅遊熱點。在此過程中,臨汾人民對我另眼相看,認為我能寫、能說、能幹。當然,這能幹是在修複堯廟中才展現的。不過,整個建設過程,我的寫作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努力研究“堯都文化”,重新認識評價堯舜禹,確立了堯為國祖的定論,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找到了新的亮點。這一時期,我的散文創作數量明顯少了,因為忙碌的事務常使我無插針之隙。好在我對源頭文化的研究卻深探了好多,而且,由於源頭文化的滋養,我的思維空前活躍,可以說是縱覽古今,深入淺出,每有所得,伺機書寫,先後寫成了《堯都人傑》、《堯都史鑒》、《堯都風光》、《堯都土話》。這些作品的問世,標誌著我的寫作進入了一個質樸沉實,豐厚精練的階段。

尤其是《堯都土話》係列散文的寫作,開啟了我創作的新天地。我將語言考古的成果,傳統文化的精魂,現代世事的視野,融合為一體,用樸實生動的鄉村土語,亦莊亦諧的敘述,達到了樸實無華,耐人尋味的意境。作品先後被《文藝報》、《散文》、《黃河》、《中華散文》等雜誌刊發,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選載。2002年散文選本同時入編三種,即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散文》、中國散文學會主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度散文年選》、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精短美文100篇》。

當然,我的作品缺陷也是明顯的,獨特的鄉土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散文特質。獨特的特質潛在著地域的偏頗,因而,也許北方人喜歡的作品,南方人讀來卻頗為艱澀。我認為,學習是無止境的,創作是無止境的,我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我相信,經過自己的不斷探求,不斷努力,定會克服偏頗,日臻完美,使作品跨越地域,開辟更廣泛地讀者市場。

十二、你在此前的全部創作過程中,體驗到的最大痛苦是什麼?最大幸福是什麼?遭遇的最大不幸與艱難是什麼?得到的最大收獲和歡樂是什麼?

在創作過程我失去了常人的生活狀況,這是我最大的痛苦。自參加工作,我一直在繁忙的崗位。先是在學校當教師,在公社當秘書,在教育局當幹事,在縣、市委辦公室當秘書,後又任市政府秘辦主任、副秘書長,及至兼任文物旅遊外事局長,都是肩負重擔,不容懈慢。忙雜的政務擠得我的白晝沒有插針之隙,更無法靜心讀書、寫作,時常假日也被公務占去。因此,閱讀和寫作隻能在晚上,偶爾有一個星期天沒公事,真是感到非常慶幸。所以,每每感到的是時間對我的吝嗇。我沒有逛過街,沒有進過歌廳舞廳,沒有下過棋、打過牌,至今仍是麻將的門外漢。在眾人眼中,我是另類,到這個世上是白來一回。我的人生似乎是殘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