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你的舌頭
舌頭上的味覺細胞,能精確無誤地分辨出食物冷熱涼溫等物理感受和鹹甜苦辣等各種化學屬性。舌不僅能有效地調控食物在口腔中的均勻度,還能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食欲中樞下達的對各類食物享用的指令,與嗅神經和眼神經共同完成人類對食物的滿足。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對舌的照顧還不如對頭發或指甲的照顧,而頭發和指甲對人的健康一點也不重要。為人們服務得這樣周到的器官卻得不到應有的尊敬,實在令人遺憾。保護好和善用舌頭,是人類高生活質量、高人性化的需要。
健康人的舌表麵僅有非常淺的淡白色黏膜,不健康體征或患病人群,舌苔往往呈現明顯黃、黑、紫、白等舌象,舌苔也較厚。舌苔表麵,尤其是較厚的舌苔,不僅含有很多垃圾,還含有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物質。因此,有人提出用器具刮舌的表麵,以維護舌頭的健康。
有學者認為,舌苔是舌表麵細胞的堆積,並非食物殘渣,它能夠反映出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與否。正常舌苔不薄不厚,這就意味著身體機能正常、新陳代謝有規律;過厚的舌苔其實是積壓的舌苔細胞,是新陳代謝過慢的表現;而舌苔過薄則意味著新陳代謝速度過快。
盡管舌苔與身體健康狀況有關,但隻起到反映身體機能是否正常的作用,僅僅靠刷一刷的辦法除掉舌苔是不科學的。身體機能不正常必須從根本上找到病根,刷舌苔則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方法不當反而會導致其他疾病。
在正常情況下,整個口腔中存在著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的存在不僅無害,反而起著保護口腔的作用。允許口腔內一定的細菌存在是科學而合理的,完全殺掉口腔內的細菌,不僅不能保護口腔衛生,反而會破壞口腔的自我保護功能。
我國古時也有刷舌的提法,盡管如此,迄今為止仍舊沒有形成關於刷舌治病的完整理論,也沒有從病理學上論證過刷舌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現代醫學並沒有從科學的研究和實驗中得出刷舌治病的結論,所以到目前為止,刷舌治病的提法是不夠成熟的,也是沒有被科學所證明是正確的。
因此,簡單地提出用刷舌來消除口腔疾病的方法還不夠成熟,也是不負責任的,沒有充足的科學依據。保護口腔衛生其實很簡單——勤漱口,勤刷牙。
口腔的清理主要是針對食物殘渣,而並非是清理細胞。保護口腔不生疾病,保持其原生態是最好的方法。把單純的問題複雜化,反而會適得其反。
像地圖一樣的舌頭
舌頭很能照顧自己。如果出了問題,通常是因為主人對它做錯了什麼,如咬了它或燙了它,這些情況都會自然好轉的。但有的時候,舌頭確實也會出現一些異常。
地圖舌是指舌背上絲狀乳頭暫時剝脫的現象,舌背上出現一個或數個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紅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紅斑邊緣灰黃色,稍隆起,邊界清楚。由於紅斑逐漸向外蔓延,數個紅斑可以融合成地圖狀,所以叫做地圖舌。因為絲狀乳頭邊剝脫邊再生,紅斑形狀經常變化,所以紅斑似在遊走。
地圖舌是一種非感染性疾病,病因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嬰幼兒多見。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亦不會發展成為嚴重病變,少數有輕度燒灼感。不少患者同時伴有消化不良、貧血、腸道寄生蟲病、銀屑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月經不調、口腔病灶、微量元素缺乏等。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由於有自愈性,一般無須治療。必要時,可用弱堿性溶液含漱,如2%碳酸氫鈉溶液。有炎症感染者疼痛時,用金黴素溶液含漱,給予B族維生素藥物及煙酰胺等。但要避免乙醇、煙和熱的刺激性食物,所有這些都可能刺激舌頭。
中醫認為,小兒地圖舌的出現反映胃腸功能的紊亂,是胃陰不足的表現,俗稱脫液。一般小兒多有食欲不振、口渴,尤其吃飯時多以湯水送飯,舌質微紅;嚴重時出現神疲乏力,大便時幹時稀,容易外感。治療時,當以養陰為主。
從味覺看健康
俗話說:“鼻聞香臭,舌嚐五味。”但是有的人在進食時,口中會有異味感,或者不進食口腔內也覺得有異常味道,這常常提示可能得了某種疾病。
宋朝名醫陳無擇在《三因方》中說:“夫口乃一身之都門,出入營養之要道……故熱則苦,寒則鹹,宿食則酸,煩、燥則澀,虛則淡……勞鬱則口臭。”這些病理性的味覺改變,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1.口苦。
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見於急性炎症,以肝、膽炎症為主,這常與膽汁的代謝有關。口苦還可見於癌症。癌症病人喪失對甜味食物的味覺,而對食物發苦的感覺與日俱增,這與病人舌部血液循環障礙和唾液成分改變有關。但是,老年人的味覺與年輕人不同,年輕人認為好吃的東西,老人則認為苦而酸。這是因為感受甜、鹹的味蕾先萎縮,而感受苦、酸味蕾的壽命卻長得多的緣故。所以,老年人不要嘴裏一發苦發酸,就疑心得了癌症。
《內經》上有“肝氣熱,則膽泄口苦”之說,故中醫認為,口感苦者,兼有頭痛眩暈、麵紅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幹結、舌質偏紅、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症,多為肝、膽有熱所致;口苦者,兼有寒熱往來、心煩喜嘔、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小便赤黃等症,多為膽熱上蒸所致。
2.口甜。
指口中自覺有甜味,此時即使飲白開水亦覺甜,或甜而帶酸。口甜常見於消化係統功能紊亂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為消化係統功能紊亂引起各種消化酶的分泌異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澱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覺口甜,後者則由於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覺得口中發甜。
中醫認為,口甜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陰兩虛口甜,前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於脾胃所致,表現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饑,或唇舌生瘡、大便幹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後者多由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虛熱內生、脾津受灼所致,表現為口甜口幹而飲水不多、氣短體倦、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時幹時軟。
3.口鹹。
是自覺口中有鹹味,猶如口中含鹽粒一般,多見於慢性咽喉炎、慢性腎炎、神經官能症或口腔潰瘍。中醫認為,口鹹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症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稱之為腎陰虛口鹹;若兼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頻長、陽痿帶下、舌胖脈沉細等症,屬腎陽不足,腎液上乘,稱之為腎陽虛口鹹。
4.口酸。
是口中自覺有酸味,多見於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中醫認為“肝之味為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虛肝旺者居多,常伴有胸悶脅痛、惡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症狀。
5.口辣。
是口中自覺有辛辣味或舌體麻辣感,常見於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及長期低熱者。因為辣味是鹹味、熱覺及痛覺的綜合感覺,所以自覺口辣的病人舌溫可能偏高,口辣的病人舌黏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中醫認為,口辣多為肺熱壅盛或胃火上炎所致,常伴有咳嗽、咯痰黃稠、舌苔薄黃等症狀。
6.口淡。
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內發淡而無法嚐出飲食滋味,多見於炎症的初起或消退期,而以腸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係統疾病為多見,還見於大手術後的恢複階段。
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者,可使舌味蕾敏感度下降,也可造成口淡無味。
另外,口淡無味、味覺減弱甚至消失,還是癌症的特征之一。特別是中老年人發生原因不明的味覺突然減弱或消失時,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當然,這要同老年人味蕾退化、牙齒殘缺不全使咀嚼不充分,甚至囫圇吞咽,食物不能和味蕾充分接觸導致食不知味的情況區別開來。
中醫認為,口淡無味,飲食不香,多屬病後脾胃虛弱,運化失健。常伴有食欲不振、四肢無力、胸脘脹滿、舌淡苔白等症狀。
7.口澀。
指口中自覺有一股澀味,常見於神經官能症或通宵未眠者,一般隻要調整好睡眠時間,必要時用點鎮靜劑即可消除口澀。但須注意,有些惡性腫瘤,尤其是晚期,多有味覺苦澀。
8.口香。
指口中自覺有一股香味,如水果香味,多見於糖尿病的重症,應即刻進醫院檢查,明確診斷,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味覺這個窗口來辨別和觀察健康狀況。但是,在分析味覺異常與疾病的關係時,還必須注意味覺變異常與年齡、性別、情緒、溫度等因素也有關,隻有排除這些因素後,才能將它與疾病聯係起來。
例如,味覺的靈敏程度因人而異,兒童比成人強,青年比老年強,女性比男性強;同一個人,晚上比早晨強。情緒與味覺亦有關係,在憤怒、恐懼、焦慮、悲傷或疲勞時,味覺會降低;較長時間的饑餓會使味覺暫時失靈,對食物的味感差;溫度對味覺也有影響,在30℃左右味覺靈敏度最高。此外,吸煙或過量飲酒、睡眠不足等,也會導致味覺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