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鋒相對的鬥爭1(1 / 2)

1

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最後階段,德意日軸心國覆滅的命運已經注定,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指日可待。中國人民100多年來,幾代人為之流血犧牲奮鬥的民族自由平等,國家獨立、統一、和平、富強已現曙光。與此同時,國際上蘇美兩大營壘已經形成,正在爭奪勢力範圍;在東方,中國更成為爭奪的重點,但為了最後消滅德意日,因而有了雅爾塔三巨頭會晤和雅爾塔密約簽訂,形成主宰戰後世界之格局。在國內,蔣介石國民黨消滅中共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解放區之心,絲毫沒有改變,始終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特別在抗戰後期,美蔣極力勾結,要挾中共交出軍隊和解放區,並養精蓄銳在戰後搶奪勝利果實。因此,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解放區廣大人民,為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為了國內民主和平團結建立一個獨立統一富強的新中國,不得不與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事各個方麵,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一、雅爾塔格局對中國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44年初,在歐洲戰場蘇軍已實行大反攻,五、六月間越過蘇聯國境,進入德軍占領的其他歐洲國家。此時,英美盟國遠征軍在歐洲也開辟了反對德國的第二戰場,與蘇德戰場遙相呼應,形成強大的反法西斯聯盟,從戰略上實現了東、西、南三麵圍攻德國之勢。到1945年初,德軍大量有生力量已被消滅,失敗已成定局。為爭取最後勝利,解決戰後重大問題,蘇、英、美三國首腦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於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晤,主要議題是關於徹底擊敗德國、消滅德國軍國主義、戰後德國民主化以及劃定波蘭邊界等決議。會議臨近結束時,羅斯福考慮到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慘重,所以迫切希望蘇聯參加對日作戰。蘇聯提出出兵條件。於是,美英以犧牲遠東有關國家利益來換取蘇聯對日作戰。2月11日,美、英、蘇三國簽訂一項秘密協定,即《三大國關於遠東問題的協定》。商定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事結束兩至三個月後,蘇聯對日本作戰,其交換條件是:1.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狀。2.恢複1904年由日本進攻所破壞的原屬俄國的各項權利,即:A.將庫頁島南部及其全部毗連島嶼歸還蘇聯;B.中國大連商港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這個港口的優惠權益,恢複租借旅順港為海軍基地;C.對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設立中蘇合營公司進行共管,並保證蘇聯的優惠權益。3.千島群島交給蘇聯。這個密約除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外,最主要的是損害中國主權利益。對於這個密約,蘇聯方麵表示準備同中國國民黨政府談判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雅爾塔會議的各項決議,有利於結束戰爭,卻反映了蘇美大國戰後主宰世界,劃分勢力範圍,侵害他國主權利益。

1945年2月,蘇軍攻入德國東部,美英聯軍擊退德軍在阿登地區的最後一次反攻。這時,德國開始和美英進行秘密談判,條件是:隻要能保留法西斯製度,則願與美英媾和。為此,德國在軍事上敞開西線,把50萬軍隊和大批飛機、坦克,從西線調到東線,抵禦蘇軍。美英聯軍則利用這一時機,於3月渡過萊茵河,4月占領德國西部和南部,接著向北部和柏林進軍。此時,意大利人民武裝起義,墨索裏尼被送上斷頭台,德國陷入孤立。蘇軍也於3月展開強的攻勢,4月攻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4月16日,發起柏林戰役,德軍負隅頑抗,蘇軍突破三道防線攻入柏林郊區,30日,蘇軍把勝利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當天,希特勒和他的情婦埃娃·布勞恩在政府大廈內一同自殺。5月2日,柏林德軍全部投降。5月9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等在柏林向蘇美英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到此,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東方戰場,中國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擊了日軍的60%以上、偽軍的95%,各抗日根據地在1945年,發動了春季、夏季攻勢,打擊了日偽軍,收複了大片國土;並調遣精銳主力部隊,深入中原、東南和華南建立戰略根據地,即以鄭位三、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為主,並調遣王樹聲、戴季英等部與之會合,鞏固與發展鄂豫皖根據地;由粟裕統率新四軍一部主力渡長江南下,與蘇南譚震林部會合,開辟浙東,建立蘇浙皖根據地;派遣王震、王首道率領三五九旅主力,進行千裏長征南下,預定與東江縱隊會合,創建湘粵贛根據地,以形成一個對日戰略反攻的全麵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