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鋒相對的鬥爭1(2 / 2)

在太平洋戰區,美軍反攻取得很大進展,從“逐島進攻”戰術改為“越島進攻”。1944年上半年,攻占了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利亞納群島;8月,又占領了被稱為日本海上長城心髒的重要軍事基地——關島;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登陸,2月攻下菲律賓首都馬尼拉,3月攻下了戰略地位重要的硫磺島(該島距日本東京440海裏),4月初衝繩島登陸成功,6月下旬美軍完全占領琉球群島。這樣,日本本土東南外圍防線被全部摧毀,美軍開始了對日本本土的空中轟炸。此時,東南亞各國人民抗日鬥爭日益發展壯大,4月,胡誌明領導下的越南人民軍,在北越六省開辟了解放區;5月,緬甸共產黨領導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發動全民起義,配合盟軍解放了首都仰光。這時的日本軍國主義完全喪失了海陸空各方麵的優勢,盟軍登陸日本本土的道路已經打開,迫使日本內閣不斷更迭。好戰的東條內閣於1944年7月垮台,繼任的小磯內閣隻維持了9個月,於1945年4月被迫辭職;在決定鈴木上台組閣的重臣會議上,鈴木憂心忡忡,他首先就說:“由我來搞政治,從我的原則來說,是困難的事情,耳朵也聾,希望辭退。”

為鞏固對德勝利和加速對日作戰,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杜魯門(羅斯福於1945年4月因腦溢血逝世)、丘吉爾(1945年7月28日丘吉爾下台,由新首相艾德禮接替參加),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波茨坦會晤,會議通過一係列決議;並於7月26日,由美、英、蘇、中四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指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對此種行為之誠意予以適當及充分之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7月28日,日本首相鈴木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談話說:“共同聲明不過是開羅宣言的老調重彈,本政府不予重視,決定不加理睬。”表示拒絕投降,繼續進行“本土決戰”的準備。同時,日本還妄圖爭取蘇聯中立,甚至想讓蘇聯調停,搞有條件議和。

此時,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雖具備了進攻日本本土的條件,但卻沒有很快組織對日本本土的登陸作戰,並且對駐紮在中國東北三省的日本關東軍頗為顧忌,認為即使將日本本土完全攻占,日軍還會在中國大陸負隅頑抗至少一至兩年。因而,美國一麵加強對日本本土的封鎖、轟炸;一麵積極促使蘇軍對日作戰,解決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便以小的犧牲占領日本。

雅爾塔會議後,根據秘密協定,蘇聯開始把軍隊從歐洲調往亞洲,準備對日作戰。1945年5月28日,斯大林通過美國總統特使霍普西斯和哈裏曼轉告杜魯門:“蘇軍計劃於8月8日前完成對日作戰的準備工作。”然而,雅爾塔關於遠東的秘密協定,隻是羅斯福和斯大林兩人密訂的,定案之後征求丘吉爾簽字才表示同意的。在會議結束於2月12日發表的消息,公布出來的隻是關於歐洲的問題,有關對日參戰問題,列為機密,美國將協定原件深鎖在白宮羅斯福總統的專用保險櫃裏,連當時副總統杜魯門也不知曉。隻有當時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回國述職時,羅斯福向其透露了這個密約的內容,赫爾利聽後認為侵害了中國主權,怕中國人不接受;在赫爾利的提醒下,羅斯福指示赫爾利會見丘吉爾和斯大林,以謀求善後之策。於是在4月初,赫爾利前往英國會見丘吉爾提請商量,丘吉爾以沒有參與原案製訂而推脫。赫爾利乃轉途莫斯科,途中傳來羅斯福病故的消息,杜魯門升任總統,原國務卿史退汀紐斯卸職,由貝爾納斯繼任;貝爾納斯立即向赫爾利發出“雅爾塔協定無須改變”的訓令。後來赫爾利以私人情報的方式向中國政府透露了這個密約的片段內容。華盛頓方麵,也向當時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非正式地送了這個情報。正是在雅爾塔密約的背景下,6月12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晉見當時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提出一個為進行中蘇交涉的“五項先決條件”的文件,內容是:1.恢複旅順港的租借,建立蘇聯海軍基地。2.大連商港國際化;同時保證蘇聯在該港有優惠權利。3.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由中蘇組織合辦公司,共同使用。4.維護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狀,使成為獨立國家。5.庫頁島南部以及與其鄰近諸島暨千島群島歸屬蘇聯。彼得羅夫說:“如果蔣主席同意這幾項基本條件,蘇聯準備即刻開始締結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交涉。”在會談中,由於蔣介石已知雅爾塔美蘇密約,蔣是看美國人顏色行事的,但又礙於中國人民的反對,便以“租借地”名義不能使用,要蘇聯考慮其先決條件。